亳州是安徽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部与河南省商丘市相接、西部接壤河南省周口市,南部接壤安徽省阜阳市、东部接壤淮北市、蚌埠市 。位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长约150公里,宽约90公里。
亳州是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安徽省辖市,辖谯城区和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三县一区,谯城区为亳州市政府所在地,亳州城市规划区总面积572.77k㎡。亳州全市现有现代中药、白酒、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文化旅游、煤化工及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 。
亳州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皖北旅游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夏时亳州属豫州。
周初时期是神农氏后裔的封地之一,置焦国。
春秋时期,焦属陈国。陈于此建焦城,后楚灭陈,筑谯城(今谯城区)。谯夷所辖区域扩大到苦(今涡阳县)、蒙(今蒙城县)及周边地区。置焦国。
秦时置谯县,属砀郡。
汉时先后属豫州、沛国治。建安末年设谯郡。
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 “陪都”,与许昌、长安、洛阳、邺并称 “五都”。
西晋时,谯是谯国治所。
北魏正始四年(507年)为“南兖州”治所。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兖州为亳州,治所不变,亳州之名始于此。
隋大业3年(607年)又改亳州为谯郡。唐武德四年(621年),谯郡更名为亳州,为市政中心
“十望”州府之一,下辖谯、临涣、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县。
宋时亳州属淮南路,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
元时亳州属归德府(今商丘),下辖6县。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 “韩宋”政权,以亳州为都城。
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颍州。弘治九年(1496),又升县为州。
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阳、各一部设涡阳县。
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
1964年,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
1986年国务院决定撤销亳县建制,设立亳州市(县级)。
1998年收归省直辖(副地级)。
2000年正式设立地级亳州市,下辖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和谯城区。
人口
唐开元年间(713~741),亳州(辖谯、临涣、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县)共70732户。
元和年间(806~820),亳州(辖区同上)有6502户。
民国17年(1928年),亳县人口588151,其中男307387人,女280764人。民国24年,人口为533309人,其中男28万多人,女25万多人。民国36年共494006人,其中男252402人,女241604人。1959年,人口已达760560人,180578户。1960年上半年,出现了非正常死亡和外流,人口降至155408户,620796人,总人口比1959年减少139764人。1986年全市人口为1111694人。
2010年,亳州户籍人口已达610.28万,其中全市常住人口4850657人,和2000年人口相比,减少
了228251人,下降4.49%。
民族
亳州民族成分以汉族为主,其次为回族。1953年6月,全县总人口730703人,其中汉族718282人,占总人口的98.3%。回族12421人,占总人口的1.7%。
1964年,全县总人口644575人,其中汉族631537人,约占总人口的97.98%;回族13034人,约占总人口的2.02%;壮族2人;苗族1人;维吾尔族1人。
2010年,亳州市有29个民族,9万余名少数民族人口。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97.5%以上,主要分布在谯城区、涡阳县。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和围寺而居的情况。
亳州著名人物有名扬四海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一代圣哲庄子,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的神医华佗,都是亳州人。欧阳修、曾巩等文坛巨子也曾相继在亳州为官。
朝代 人物:
商朝 商汤
春秋战国 老子、庄子、柳下惠
秦汉朝时期 张良、华佗、曹腾、曹嵩、曹操
三国时期 曹丕、曹植、曹彰、曹仁、曹节、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许褚、曹真、夏侯玄
隋唐宋元时期 李绅、陈抟、曹霸、李阳冰、孟汉卿
明清时期 薛蕙、薛凤翔、梁巘、姜桂题、马玉昆
现当代 颜语、戴登科、邓琳琳、解晓东
这就是我们的亳州,历史悠久的美丽亳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