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历史悠久,景致宜人,4亿5千万年前,褒禅山所在原为一片汪洋,随着地壳运动,大海抬升为陆地,陆地又沉陷为大海。如此循环反复,终于在最后一次燕山造山运动中升出海面。褒禅山,古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其东有灵芝山,山上树木参天,古以盛产灵芝得名;中有起云峰,高耸入云,“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碗儿岭,相传一罗汉出生于此,饮食后投碗于岭上,至今仍见坐卧痕迹。登褒禅山极目远眺,四周青峰环绕,山野之趣,赏玩之乐,探幽之险,登临之兴,令人流连忘返。
褒禅山,旧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处。因唐贞观年间(627——649)慧褒褒禅山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风之。有龙洞、罗汉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有袭女泉、白龟泉,泉水清洌,终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顶,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毁坏。四周山势突兀,景色秀丽,北宋大臣王安石曾游此,作《游褒禅山记》文章中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今碑记尚存,众多洞天,泉水之胜,仍吸引游人。古人这里是“路入云堆,禅房四面,峰随意立座,野梅香满山。王安石在游记中记的华山洞,洞内轩敞开阔,石壁上满是记游者的字迹。洞内翠蝶绿裹,树木繁茂,树从中传出铮钲之声,象有人弄琴。次地真乃人间胜景。
1998年,含山县委县政府本着“尊重历史,保持原貌”的宗旨,筹资300多万元开发此旅游资源。1999年春节正式对外开发,当时归属于华阳洞风景区管理处。由于含山县政府招商引资,将华阳洞风景区的经营管理开发建设权于2001年7月转让给上海金基房地产开发公司,时间为25年。由于该公司对华阳洞风景区的投资严重不足,没有完成投资额度,2010年9月,含山县政府与该公司解除协议,重新招商安徽香福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原华阳洞风景区改名为安徽褒禅山风景区。第一期工程开发出的华阳洞,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华阳洞属于喀斯特石灰溶岩洞群,整个洞群分为前洞、后洞、天洞、地洞,其特点是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中有河,河可泛舟。华阳洞口百余步处遗留有“古碑仆道”;前洞广场为青石板铺筑,广场中央立有一尊气宇轩昂,神情执着,手持“万言书”白色塑钢王安石塑像;广场北侧建有现代书法家手写的《游褒禅山记》壁廊及昔日和州知府王大过祈雨的碑文;前洞口的右前方,有一尊白龟栖息于清澈见底、终年不涸的清潭之中,此泉叫“白龟泉”;洞口左方立有王安石手迹“华阳洞”石碑;洞口右上方生长着数株千年青檀古树,由于生长在裸露的石灰岩山体上,树根外露,古朴苍老,宛如天然盆景。洞口左侧又有一股清泉
从石缝涌出,即是“有泉侧出”。洞口的石壁上留有许多不同朝代古人石刻,字迹依稀可辨。如今游人逆王公当年游洞路线而行,踏上一座汉白玉小桥,由前洞进入。进洞10多米,首先乘游船“天河泛舟”,上岸后洞道曲折幽深,四壁钟乳千姿百态,有“莲花倒影”、“织女晾纱”、“莲台瀑布”、“美人涌出”、“梦笔生花”等等。再往前,则来到王公当年最后到达的地点“荆公回步”处。绕过洞中“蓬莱图库仙岛”便来到洞中最大的“灵宵宫”大厅,此厅垂直高度约20米,面积能容纳200余人。出此大厅,拾阶而上,便是当年王安石笔下描述的“窈然”之“穴”,即是后洞出口。放眼望去,满目青翠,杂树万千。出洞后沿着王安石当年走过的“大唐古驿道”而下,约1公里可到重建的“褒禅寺”,来此观赏、拜佛的游人络绎不绝;顺着太湖石铺垫的山道一路绵延至山下前洞广场。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zhujinxing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zjx95030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