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丝弦文化(上)

家乡区县: 襄阳市老河口市

老河口市在历史上是一个水旱码头,既是商贾云集之地,又是各方艺术荟萃的场所,人称“小汉口”。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丝弦乐就在原光化县(今老河口市)流传。由丝弦说唱“大调曲子”的前奏曲(又称板头曲)分离出来并历经演变而形成的老河口丝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曲目丰富,曲风古朴、韵味典雅,旋律委婉曲折,优美动听。由于长期的演变,使它具有浓郁的鄂西北民间音乐地方特色,区域性很强。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丝弦乐就在原光化县(今老河口市)流传。由丝弦说唱“大调曲子”的前奏曲(又称板头曲)分离出来并历经演变而形成的老河口丝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曲目丰富,曲风古朴、韵味典雅,旋律委婉曲折,优美动听。由于长期的演变,使它具有浓郁的鄂西北民间音乐地方特色,区域性很强。
老河口丝弦与其他的民间文艺形式不同的是,它是民间艺人行艺和文人学士自娱相结合的音乐。当年,老河口的商行以及大户人家经常举办类似于今天沙龙般的聚会。在聚会上,演奏老河口丝弦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宾主分别坐好后,每人都要表演一段。轮到谁,谁便起立,拿起牙板,恭敬地向大家作揖,说完献丑后,丝弦响起,那人便唱上一段。
新中国成立后,老河口市成立了国乐研究社,分丝弦班和锣鼓班(锣鼓架子)。国乐社不仅在节假日参加全市文化活动,而且多次参加省、地文艺汇演获奖,为襄阳地区和老河口争得荣誉。2011年被审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品有《思乡》《思春》《思情》外,还有《高山流水》《打雁》《赏秋》《小乔哭周》《闺中怨》《陈杏之落院》《陈杏之和番》等20余首曲目。以上曲目均被《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收录。

左左(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