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河口市志》里面知晓解放以后,曲艺与戏剧都取得一定成绩,尤其是1956年,仙人渡搬运工人蔡德芳、罗心田演唱的莲花落《处处想着毛主席》获湖北省及襄阳地区文化部门奖励,还代表湖北代表团进京城参加全国业余文艺汇演。
1958年成立的“光化县曲艺队”,以老艺人为主体共14人组成。主要曲种是河南坠子、犁铧大鼓、评词。后来,异常红火,由单一剧种发展成为相声、快板、三弦、段子等综合性曲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7年袁冲区农民梁发金自拉自唱河南坠子《两个大旱年》参加省、地市业余文艺汇演,湖北、福建两省电视台、电台为其录音、录像播出。而今,这些已经成为过去,“2008年6月,国务院将《老河口丝弦》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命名余家冰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媒体信息映入我的眼帘,到底老河口丝弦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曲艺?由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一书中这样说道:老河口丝弦是由河南开封“大调曲子”的前奏曲分离出来,在融入老河口地方音乐后,形成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乐种。大致1944年喜爱曲艺的余家冰拜杨家巷南头一位老中医兼民间音乐界“魁首”(湖北省《文艺志》有记载)之称的王直夫为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掌握三弦、古筝、琵琶等技艺,并且通过数十年实践,终于攥写、编著出《湖北省民歌集成?老河口卷》、《湖北省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老河口卷》和《老河口曲艺志》等书籍。其中《老河口丝弦》、《老河口锣鼓架子》、《老河口汉江口帮船工号子》等116件作品论文分别被《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中国曲艺志?湖北卷》等选用发表,同时也被联合国教科文收藏。
我常常站在汉江码头仰望昔日涛声阵阵中的一道风景:一艘艘帆船,几乎占据真个老河口汉江河面,由此联想这人生犹如一艘艘小船,若不是余家冰跟随师父王直夫在音乐之江上杨帆起航,始终在音乐江河里面“结缘丝弦、保护丝弦、传承丝弦、让丝弦重放光芒”,其也不会取得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襄阳市音乐家协会理事的地位;若不是其在音乐江河里面感受“老河口的汉江船工号子,在上至陕西,下至武汉、上海的汉水、长江航线上与险滩恶水搏击中的动人场面”,其也不会创作发表的80余件《竹篙一点走汉江》、《梨花湖情歌》、《开门亮窗迎小康》、《一村一品就是好》、《歌唱老河口新八景》等歌曲,更不会让、使得《老河口口帮船工号子》被襄阳市政府列为襄阳市级保护项目行列。其实,从1991年《老河口市志》里面,早已记载有余家冰前辈挖掘、整理而被湖北省广播电台播放的《国乐.文牌子》这样反映汉江老河口口帮船工启航时候的“起锚号子”。值得欣慰地前不久,本人被老河口市政协聘为“特约文史员”大会上,这位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老河口丝弦》代表性传承人、资深特约文史员竟然主动留给我电话,鼓励我不断前行,让我感受到当一颗真诚美丽的心灵与一颗渴望激励的心灵相撞后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老河口丝弦在中国音坛上永远会荡漾起思想与艺术的涟漪,一定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