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全新世前期(距今6000年左右)起,人类开始在白洋淀周围定居。这可以从大量的出土遗迹、遗物得到证明。近年来在安新县城西部的留村、西南部的向阳,东南部的梁庄和任丘城西的哑叭庄,陆续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的遗址、墓葬或贝井。在向阳发现的贝井,砌筑精巧坚固,是罕见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尤其是1986年发现的任丘哑叭庄新石器晚期遗址,经挖掘、遗物埋藏多,时限长。现已出土的有灰坑、柱洞、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这些遗迹、遗物证明,哑叭庄遗址,包括了龙山、商代、西周及战国、两汉时期的文化,前后延续三千余年。如果没有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人们在一个地方能居住如此之久是不可想像的。此外,在任丘李广村发现的陶井中出土了东周时期的扁方銎铁铲和环首铜削。该村还发现了唐代砖窑、宋代墓葬。在安新县的采蒲台、淀头、杨庄子、何庄子、下张家、漾堤口等村都发现过春秋陶井。在枣林庄枢纽工程上游二里许,发现过一种最原始的有胎陶片,大致产生于仰韶文化后期。
到春秋时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传》载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春正月“齐侯次于虢”。这里讲到的“虢”,据《读史方兴纪要》注:“在河北任丘县西十七里”。即今后赵村北的高郭城遗址。战国时期这里又有鄚邑、狸邑。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行政区划的出现,都证明了古淀在解体、洼地在退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