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变迁(三)

家乡区县: 保定市安新县

白洋淀的人工堤防当始自战国。约在公元前334至311年,燕国为了防御秦、赵、齐的入侵,修筑了南长城。因多沿易水堤扩筑,故又有“易水长城”之称。这条长城始于今易县西南,向东经定兴、徐水、安新、任丘而终于文安东南,全长250余公里。今白洋淀北部的新安北堤,旧称“长城堤”,相传为燕南长城遗址。当时修筑易水长城尽管是出于军事国防需要,它对古白洋淀形成发生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以后,西晋左思在《魏都赋》中提到“掘鲤之淀”。唐李善注:“掘鲤之淀在河间鄚县西”。这是白洋淀见诸古籍的最早记载。
《新唐书》有:“鄚州有九十九淀”的记载。“九”极言共多,并非确指。然而,这里洼淀相连,一片泽野的景象是可以想像的。明万历本《任丘县志·山川》记载:“长丰渠……在县西北,……引水东流通漕溉田,开元(唐玄宗年号)刺使卢恽开”。又称:“鱼陡(音bei),县南五里,亦名通利渠,唐令鱼思贤开,以泄淀水,得地二百余顷。”上述可以看出,从唐朝起,淀边人民就着手治理并开发利用古白洋淀了。
到了宋代,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在宋辽边界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堤筑埝,开塘泊蓄水工程。《宋史·河渠》载,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三月,征调河北诸州一万八千人在边界开塘汩蓄水。沿雄州、鄚州、坝州及平戎军(治在今文安西北),破虏军(治所在今坝县信安),顺安军(治所在今安新安州)一带修筑堤埝六百余里,开泊合淀,“自坝州引滹沱水灌之”,水“深不可行舟,浅不可涉渡”。既灌溉屯田水稻以充军需,又限制契丹骑兵以拒敌。宋真宗咸平至景德年间(998―1007年),在宋辽边界进一步开修塘泺,汇聚缘边诸水形成一条东起沧州界,西至保定的塘泊防线。其中,有两段即在今白洋淀区域。一段“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洋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另一段“东起顺安军,西至保州,合齐女淀(一写齐安淀)、劳淀为一水、横广三十余里,纵百五十里,其深一丈三尺或一丈”。上述第一段塘泊中提到的白洋淀,在端村、淀头以南、圈头以西,因其面积最大,故后来以其名指代雄州以西诸塘泊。《宋史·河渠志》记载了当时主管缘边塘泊的太监杨怀敏于庆历五年(1047年)给宋仁宗的密奏:“知顺安军刘宗言闭五门、幞头港、下赤、大涡、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入塘,臣己复通之,令注白洋淀矣”。可见,当时“白洋淀”已成为边界西部诸淀的总称了。明代以后,人们见到淀水汪洋浩渺,势连天际,遂演化写成“白洋淀”。
随着开塘泊屯田政策的实施,白洋淀范围也有所扩大。《宋史.唐介传》记载,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太监)杨怀敏主之,割邑(任丘,时唐介为任丘令)西十一村在猪涨潦,介筑堤阑(拦)之,民以为利,曰唐堤。从这段记载看,宋时任丘唐堤的修筑,是白洋淀扩展的一个证据。另外,白洋淀东部水域及沿堤村庄,近年来发现了不少唐以前的遗址,如采蒲台村的东周陶井、战国及汉唐墓葬,圈头村的北朝砖室墓、唐墓,李广村的唐墓等等。这些都是北宋初白洋淀向东扩展的物证。另据《新安县志》记载,今白洋淀西部的四门堤,北部的新安北堤,皆筑于宋。相传为北宋名将杨延昭为防御契丹而筑。从上述可以看出,宋代是人工促使白洋淀形成的重要时期。
明代,白洋淀几度干涸。据史、志记载,明成祖朱棣曾带兵在留通淀、荷花淀筑台田;弘治元年(1488年)白洋淀淤积为平地,百姓在淀内耕种,官府在淀中央办过牧马场。正德年间,唐河决入白洋淀。该淀汇聚了漕、瀑、萍、府、唐、清水、孝义、潴龙、白沟等九河之水,而具备了今天的规模。
清代加速了白洋淀堤防的治理。
康熙五年(1666年)直隶巡抚“发币万金”在安州筑堤120里。三十五年(1696年),命原河道总督任新勘查各处堤工,派内阁学士观保修筑完固。又三年,命直隶总督吴赫“出资效力”,修筑新安堤工。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派其弟允祥和大学士朱栻勘查直隶水利。他们提出,“治直隶水利必自淀始。凡古淀之尚能存水者,均应疏浚深广”、并“多开引河,使淀与淀相通。已淤为田畴者,四面开渠,中穿沟洫。洫于渠、渠达于河于淀。而以现有淀内河身疏瀹(yue)通畅,为众流之纲。经纬条贯,脉脉相通,泄而不竭,蓄而不盈。而后圩田种稻、早涝有备”。(《基辅水利四案》)
雍正四年(1726年),在大渥淀疏渠、汇水、营田。
光绪六年(1880年)县令赵秋亭修筑千里堤。直隶总督奏请朝廷拨赈米六千石。江苏义账局严作霖助赈银三万余两,修筑了任丘境内千里堤“七十二里有奇”。堤基五丈、顶一丈,高九尺。以后,又多次修筑白洋淀周围堤埝,使之成为长堤环绕的北方湖泊。

高盼(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