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景色为世人瞩目是在明代中叶以后。万历朝兵部尚书田乐(鄚州人)在《创建修阜庵碑记》中对白洋淀景色有以下一段描写:“……见诸水环绕,杨柳夹植;莲香舷韵,藻绿荇青;薄雾复见,水月一色,琉璃万顷,幽胜累累;对之心目开爽……”。明万历进士、熹宋朝兵部尚书孙承宗(高阳人)也写过《白洋淀太湖歌》以赞白洋淀: “白洋太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鼋鼍隐见蛟龙走、菡萏参差菱荇连”。万历十五年(1587年)新安知县尹从教在端村永兴寺前修了一个亭子,面对白洋淀,他为此亭书楹联一幅,上联:“水会九流,堪似碧波浮范艇”,下联: “荷开十里,无劳梦魂到苏堤”。横批:“北地西湖”。可见,那时的一些人已经把白洋淀景色,与南方的太湖、西湖相提并论了。以后,历代地方志书都把记载白洋淀风景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康熙本《安州志》有“濡阳八景”,大多涉及白洋淀。诸如“云锦春游”、 “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滩飞絮”、“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风”等等。乾隆本《任丘县志》载有任丘六景,其中四景是为白洋淀风光。即“长堤烟柳”、“枣林晚渡”、“白洋月夜”、“十里荷香”。至于文人骚客乃至帝王显宦描写白洋淀风光的诗词更是难以尽书。
历经沧桑的白洋淀,如今四周堤防环绕,绿树成荫;淀内沟濠纵横、芦苇茂密。计有沟濠3700多条,大小淀泊143个。其中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白洋淀、烧车淀、马棚淀、羊角淀、池鱼淀、石塘、小北淀。千亩以上的26个。由于累年淤积,白洋淀总面积由五十年代初的567.6平方公里减少到366平方公里。淀周堤长215公里(任丘境内23.9公里)。淀内有36个纯水村,淀边有62个半水村。人口约19万,平均每平方公里59人。
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历来盛产蒲、苇。其他有莲、藕、菱、芡(鸡头)、藻。鱼类有鲤、鲫、鲢、鲂、鳜、鼋鱼、黄鳝、泥鳅、虾、蟹等。水禽有野鸭、鸪丁鸟等。是富饶的鱼苇之乡。
战争年代这里又是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成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粉碎了日寇的“三光”政策。《新儿女英雄传》、《雁翎队》和《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白洋淀焕发了青春。它优美的自然景色,丰富的水产资源,必然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