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特产—梳篦

家乡区县: 江苏省新北区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古代汉族妇女常把精美的蓖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篦箕和木梳从原料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常州梳篦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1] 常州还有著名的蓖萁巷。

宫梳名篦,
传统竹制篦子/篦箕形制
传统竹制篦子/篦箕形制
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地区汉族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梳篦总称曰“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栉在我国古代,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2] 篦箕系栉的一种,古代汉族妇女常把精美的蓖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3]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古人兴蓄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梳子齿距疏松一些,用于头发的梳理;篦子的齿距的密,用来筚去发间的污垢,保持头发清洁,不长寄生虫,使人焕发容光。梳篦还可以刺激头皮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并能插于发间作首饰。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制篦业的祖师当是陈七子。
梳篦
梳篦
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因罪入狱。因狱中生活条件极差,陈七子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一次,陈七子被狱卒用毛竹板痛揍后,发现毛竹板裂成了一条条篦片。陈七子将其整理扎压后,用其清除头上的灰垢和虱子。这就是最初的篦箕。[4] 常州木梳业与篦箕业所奉祖师不同,木梳业奉赫连、皇甫为祖师,篦箕业奉陈七子为祖师。赫连和皇甫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巧匠。赫连有时又被写作赫廉、黑连。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你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时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5]

morningleo(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