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民歌

家乡区县: 内蒙古牙克石市

呼伦湖和贝尔湖格外晶莹,拨动她心弦的牧歌格外悠扬、动听……

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从远古时代回响至今的俗曲俚歌,象离离原上草,年年滋生,岁岁繁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呼伦贝尔民歌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珍藏在人们心灵中的活生生的民族和部族史典、教材、伴友,是穿越时空界限的历史的脚步声和民族的心音。要想了解呼伦贝尔的全部历史,要想贴近或洞察呼伦贝尔草原人们的心胸,就应该详细品察这里的劳动人民世代创造的民歌。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少数民族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较多的联系,其民歌的基本形式也有相似之处。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和舞蹈歌曲的特点是结构与曲调密切关连,通常是由两句或四句(有时加衬词)构成一段式(单节或多节)。即兴歌、叙事歌除以上特点外,结构比较自由,句式长短不齐。三个民族民歌在相似的同时,又风格各异。达斡尔族民歌特色是修辞遣句工丽,音律严整,情感丰富,刚柔兼备;农区和牧区鄂温克族民歌豪爽,深情,艺术手法多样;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猎民粗犷奔放,带有浓郁的原始游猎生活特色。

三个民族的民歌内容广泛,有反抗压迫与剥削的,如在达斡尔民歌《狠心的财主》,鄂温克民歌《金珠和珠列》中“想起被哈丰诺颜逼迫的时刻,气得就要拿起镰刀”。除传统的民歌内容外,还有一些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如《在党的领导下才解放》等。

1981年9月出版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歌》,收录民歌264首。

蒙古族民歌——巴尔虎“长调“:草原的性格,草原的色彩

呼伦贝尔盟牧区广泛流传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演唱,字少腔长,高亢辽远,节奏自由。歌词内容有怀念故乡、赞美家乡、倾吐纯真的爱情和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共产党的领导等。巴尔虎长调充分表现了巴尔虎蒙古人宽广的胸怀,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和草原辽阔无垠的气势。广大牧民十分喜爱长调民歌演唱艺术,男女老幼在草原上放牧、挤奶等边劳动边唱,节日闲暇家人与邻里聚在一起,引吭高歌,抒发感情,自娱自乐。有些古老的民歌如《辽阔的草原》、《四岁的海骝马》、《佳乎哎》、《长颈枣红马》等世代相传,久唱不衰。

鄂温克民歌和叙事诗

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呼盟各族人民创作出了大量长篇叙事诗和短歌,主要反映了民族发源地、姓氏来源和狩猎、放牧、采集、种植以及社会交往、男女爱情、婚丧嫁娶、宗教仪式、思念故乡、人民生活、旧社会所受苦难、感念母恩等,还有酒歌、萨满歌等。经过口头传诵,辗转加工、提炼,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歌和叙事诗,以优美的比喻和真挚感人的抒情曲调,强烈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萨满歌,是鄂温克族宗教诗歌的主体,在一事实上形式上保留了原始社会文化,保存了日常生活的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并有相当程度的文学性。

达斡尔族民歌和叙事诗

达斡尔族民歌主要有《扎恩达勒》,它是一种山歌体裁的民间歌曲,通常在森林、放牧或赶车的旅途中抒唱。歌词不固定,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并衬用“讷耶哟”等虚词填充,曲调悠扬,尤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

达斡尔族诗歌主要是叙事诗,达斡尔人称为“舞春”,讲究合辙押韵。“舞春”在各地达斡尔人中流行最广,深得人们喜爱。“舞春”的内容涉及很广,有反映达斡尔人的劳动、生活情景,有对做一个正派人的告诫,还有历史传说、人物颂扬、思念家乡等。海拉尔达斡尔人的“舞春”主要有民间创作的历史故事,有从布特哈故乡流传来的,也有本地文人自己撰写的。例如敖拉·昌兴就曾经写过《巡察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春节》等描述作者巡边途中的见闻和守卫边疆的赤诚心情及告诫人们洁身自好,勤俭持家的警句。他创作的《百鸟之中》,谱曲后成为优美动听的“舞春”(歌曲)

米锡玲(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