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历史

家乡区县: 韶关市翁源县

      翁源县人口有38万多人,约为一九四九年的(14万人)2.5倍,主要是汉族,占总人口99.5%,另有瑶族、壮族等11个少数民族,约合2000人。汉族中纯属客家人,日常交流皆用客家话。瑶族均为“过山瑶”,人口有1000多人。壮族人口有100多人。其他少数民族人数极少,大都是工作或婚姻关系迁入翁源。
      翁源境内民风淳朴,风气涵儒,崇尚节俭而又礼数周全,俗颇信巫,习事朴实,份华不兴,婚丧祭祀仍存古礼,不事奢侈。衣着饰物随时代发展而出新,凡年节,男女少长皆盛装而出。有自制年糕、糍粑的习惯,较有特点的当数油糍、炒米饼、艾糍、炸油果、灯盏糍等。农村民居颇具特色,大都以姓论村,结构有姓族大屋式,此类型多以姓冠名,如李屋村、黄屋村;有围龙屋,屋顶前低后高,前方后圆;四门归厅式和骑楼式。最具特色的是江尾葸矛岭八卦围楼,是唐代名相张九龄后裔所建,围楼内结构为八卦状,具防震、防风、防火、防御外侵之功能,客家民居中极为罕见。
      翁源其名,系因山水而得。据明《嘉靖翁源县志》记载:县境之东有名山,高耸秀拔,顶有灵池,古名灵池山(今南浦桂竹翁山),池中有泉水八处,谓之八泉,曰:涌泉、温泉、香泉、甘泉、震泉、龙泉、玉泉、乳泉。泉水四时不涸,昔有二仙翁游息于此,居民饮其水者多寿。泉水汇而成河。故山名翁山,水名翁水。县亦以此起名,意为翁水之源也。翁源县八角塔 早在新石器时代,翁源就有人类活动。战国时期,翁源地属楚。秦为南海郡。两汉属荆州府桂阳郡浈阳县地。晋属始兴郡,仍浈阳地。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从浈阳县地析置翁源县,隶属衡州。陈又分属清远郡。隋废郡仍为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省诸郡,于始兴县置广州总管府,翁源隶焉。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翁源自广州析隶韶州。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析曲江廉平、福建两乡与翁源太平合置建福县,亦属韶州,历时九年。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废建福,太平并回翁源。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翁源并入曲江,隶广东道韶州路,翁源立巡司,谓慰宣司。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翁源复县,改属英德路。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翁源又并入曲江。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上季又复县,改称岑水县,隶韶州府;次年3月(有说同年下季),岑水复名翁源。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翁源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周文王分封诸子时,即有一子被封到翁源(时称翁山)。翁源县始建于南北朝梁承圣末年(即公元554年),距今已1450年,是广东历史上最早建制的16个县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纯朴、勤劳、智慧的翁源人民谱写了光耀古今的篇章。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的邵谒;宋代“父子进士”的梅鼎臣、梅佐;明代抗倭名将陈嶙;今天享誉全美的旅美杰出华人、二十世纪中华杰出英才、著名美国油画大师涂志伟等,更为千年古邑缀上串串亮丽的珍珠。
      翁源物宝天华,是“岭南夏令果王”三华李的故乡。这里物产众多,起源于本县三华镇的三华李,以三华镇附近村庄种植的三华李为最佳,1986年被广东省评为省优质稀有水果;产于六里镇的六里柑(香麻柚),以皮薄肉甜而出名,柑桔类中沙田柚、脐橙、茶枝柑、蜜柑等在全县乡村均有种植,并已形成规模;产于仙鹤镇九仙村的九仙桃,具有果大、核小、脱核、迟熟特点,内质爽脆、化渣,入口清甜;产于南浦镇的马牯塘村的马牯塘莲藕,为当地特殊土质所出特产,莲藕小而长,皮白带星点,质脆绵,味殊香,煲炒咸宜,远近驰名;本县青云山中药厂生产的十味溪黄草茶,有调和人体阴阳,提高肌体免疫力,抑制肝病毒细胞繁殖生长,健脾保肝等功效而驰名国内外;此外,江尾连溪米面,翁城乌皮蔗,周陂冰花饼等产品,质优价廉,备受青睐,销量可观

集美辑jmj(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