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锡伯族的“喜利妈妈”

家乡区县: 沈阳市东陵区

 我们常用重工业基地、国际化都市来形容现在的沈阳。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座城市里一直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及其文化在传承。锡伯族是一个生活在东北,长期以渔猎生活为主的民族,沈阳市是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地。锡伯族在信仰方面,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原始信仰,“喜利妈妈”崇拜便是锡伯族特有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信仰。“喜利妈妈”产生于锡伯族的原始信仰,浓缩了锡伯族人家族、民族的历史,承载着锡伯族人民希望人丁兴旺、子孙繁衍、全家平安的美好愿望,是联结民族精神的纽带。2010年,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名曰“索绳”,挂着各种小物件的长长绳索。上系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摇篮、铜钱、布条、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木锹、木叉等物。原是锡伯族在古老年代里的一种结绳记录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多种神职功能的保护神。“喜利妈妈”汉译为“子孙妈妈”,“喜利”是锡伯语,有延续之意,“妈妈”指娘娘神。

追溯锡伯族历史,才能解开锡伯族喜利妈妈崇拜之谜。古代锡伯族人过着部落群体集居的生活,以打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没有文字,记一件事情,就在木头上刻个符号。锡伯族盛行祖先崇拜,他们为了传宗接代,也把祖先的辈数刻记在木头上。但是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慢慢腐烂散失,后辈很难记清自己先祖的名称、辈数。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在屋子对角拉一条绳子,在绳索上面挂上不同物件来记录家族里发生的大事件,这样一代接一代从不间断,后辈对自己先祖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喜利妈妈带有结绳记事的作用,是家族繁衍的标记,是锡伯族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有文字以后,家谱代替了“喜利妈妈”的作用,“喜利妈妈”的形象则被锡伯族人视为保佑子孙后代的神灵而保存下来。

喜利妈妈的制作很有讲究,要请德高望重、儿孙满堂、家道兴隆的老两口或两位老太太来做,而且制作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现在,吴吉山夫妇就是祭祀“喜利妈妈”的领头人。

祭拜喜利妈妈有一整套的流程。在喜利妈妈的生日腊月十六或者过年的时候,由家中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将索绳拉开,将其从屋内的西北角折返扯到东南角,榆木棍挂在两端的房椽上。摆供品,烧香磕头,直到农历二月二,再将喜利妈妈拢在一起,放回到纸袋里。腊月十六这天,是“喜利妈妈”的生日,锡伯族的民众们为了感谢“喜利妈妈”一年来的佑护,把“喜利妈妈”请下来,杀太平猪祭祀“喜利妈妈”。

年内生男孩或女孩要在除夕晚上往索绳上拴弓箭或布条。姑娘出嫁要摘下布条,向婆家要一头足120斤以上的公猪,叫领牲,然后请家族人来吃祭肉,给婆家人返回一个猪的后肘。若分家,便另立喜利妈妈,立喜利妈妈,要杀猪宰羊,宴请四方,不论男女老幼,均向喜利妈妈叩头,然后入席就座。

锡伯族喜利妈妈祭祀民俗活动,主要包括农历腊月十六喜利妈妈生日的庆典、除夕敬祭喜利妈妈和农历二月初二喜利妈妈归位等仪式。祭祀所杀猪除用于供奉外,都用于送给宴请亲朋好友,绝不能用来卖钱。2009年腊月十六,吴吉山带领着族人身着锡伯族传统节日服装,杀猪领牲全程祭祀喜利妈妈的生日,被市、区文化部门进行了采录。祭祀仪式以家族为单位,长幼有序,其乐融融,吴吉山说,有了喜利妈妈,就能保佑家宅平安,人丁兴旺。

更吸引人的还是喜利妈妈生日宴,主菜是酸菜猪肉血肠,还有骨头肉、汆白肉等,非常有特色,主要的菜都是出自祭祀所杀的这头猪,而且所有的菜都不能用油,烹饪手法上只是烀、炖,绝不能炒、蒸(可以蘸蒜酱、韭菜花),保存了锡伯族先民游牧生活的原生态特色。

“喜利妈妈”不仅是民俗,更是一个族群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的仪式空间,它是锡伯族人进行族群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凭借,同时,每一次仪式过程都促进了族群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团结。

沈阳东陵http://www.wutongzi.com/kan/liaoning/dongling.html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index.html

 

我的能力秀http://abc.wm23.com/feimeidy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3267740853?s=6cm7D0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267740853

 

踮起脚亲吻阳光(2014-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