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水夹明镜,双珠映彩虹——沉浮千年古襄安

家乡区县: 安徽省无为县

无为是一个历史悠久和底蕴深厚的地方,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见证了农耕文化从繁荣走向末路的漫长历程。无为有一条河,我只知道这条古称永安的河流,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已经静静流淌过千年。河畔,一座叫做襄安的小镇已被她灌溉千年。

襄安古镇,在无为县城西南20公里。镇西南角之突兀高地是“白鹤观商周遗址”。“镇”与“观”是两颗连缀明珠。“两水夹明镜,双珠映彩虹”。长江、西河分别从它们身旁流过。“具李襄安古,名从汉史传”。从置县时算起,襄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虽是一个镇,但其悠久历史远超无为。在永安河的滋润下,小镇发展繁荣。“昆山街,牛埠县,土桥是个金銮殿,到襄安出国了。”这个流传于无为西南的民谣,曾是早年的乡民如何看襄安的真实写照。

行走在襄安老街,那又低又窄的小院门、那风化了的斑驳的砖墙、裂了缝的木板门窗,还有那墙头上在寒风中摇曳的枯草,都似乎在诉说着老街一去不复返的过往。但老街并没有被遗忘,无论是南大街上的木匠活儿,南关的何记杂货店、钟表修理行,都有老街最生动的记忆。

襄安老街历史上曾是条繁华的街道。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这里一度成为无为至庐江的小轮最繁忙的码头。各地商贾常年云集襄安,他们把集结在这里的土特产,通过樯桅毗连的大木帆船,从永安河进入长江,运到芜湖、南京、上海、九江、武汉等大地方,将大城市里的布匹、绸缎、食盐、食品和医药等日用工业品,贩运到这个富有时代生机的古镇。

襄安周边地区的商贩、百姓带着大米来换木材,久而久之就兴盛了米业 。那时,老街沿河一带,米行林立,停泊在河中的舶粮船长达数里。随着木业、米业的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过去,南大街一派繁忙,堪比现在的无城西大街。曾经的襄安八景之一“绣塘春色”就在此地。

襄安的地理位置优越,向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1939年4月27日,叶挺将军等由皖南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便是取道襄安,径往庐江汤池的。叶挺在此接见民众、抗日讲演,曾拴马于襄川小学的梧桐树下。同年8月,《红星闪耀中国》的作者、女记者史沫特莱来襄安采访。1949年渡江战役,第24军军长王必成、政委廖海光率领全军就是从襄安一线突破长江的。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老街仍然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还是全县工业最初的萌芽,1932年创办全县第一家发电厂,同时还有智明碾米电灯公司与丁同兴铁锅炉坊等企业。斗转星移,岁月更替。随着商业模式的转变和水运退出历史舞台,一度繁荣的老街逐渐走向衰落。襄安老街虽然繁华褪尽,但她依旧用她的从容、她的包容、她的淡定,持久地散发着魅力,留下了历史积淀和人文内涵。如果忙碌的您身心疲惫、心情浮躁,不妨到老街走一走、坐一坐,感受一下岁月的静谧,回归另一种意义的繁华。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卖年糕的老妇还在,街口的冰糖葫芦味道没有改变,襄安特色小吃竹节糕依旧松软香甜……千年的洗礼,襄安老街的变迁让人遐思。白墙黑瓦石板道的痕迹依稀可见,磁砖洋楼水泥路的身影与日俱增,“古朴”、“现代”似乎成了襄安老街的特色代名词。我们已经忘记老街曾经的模样,但老街的味道从未远去。

襄安老街一年一度的庙会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至三月初八,至今已延续了数百年。襄安老街往西便是永安河,庙会沿老街而设,绵延数里,人流望不到头。每年参加庙会的商家有近400家,有一些商贩是庙会上的专业户,哪有庙会就往哪赶。整个庙会期间参加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交易的商品有百货、农资、农机具、图书等100多个品种,就连淘箩、筛子、农用工具,甚至平时不容易买到的一些手工制品也是门类齐全。地摊铺子一家挨着一家,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

相比老街,襄安新街又是另一番景象。道路全是水泥路铺就,两边都是商铺,从房屋建筑看,应是后来盖起来的新房子。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你需要的商品。其中,襄安特色的糕点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走向大江南北,供不应求。

潮湖古庙——潮湖古庙默参禅、九子金桥——九子桥边放钩船、白鹤道观——白鹤云间寻道观、屋上耕田——黑驴屋上学耕田、绣塘春色——绣塘乳鸭知春水、金鸡乔木——乔木金鸡唱曙天、海会钟声——海会寺钟敲一杵、仙人摆渡——仙人摆渡过襄川。这是襄安八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曾引以为豪的“八大”景观留存的已为数不多。

历史的烟波正在慢慢消散,然而,青的砖、绿的瓦、老旧的木门、泥土剥落的墙壁、斑驳的老墙基……老态龙钟的老街渐渐和这个时代拉开了距离。即便如此,襄安人对古镇的未来依旧奔流着梦的希冀。

(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