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鱼圈位于营口市南部,即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沿海十大港口之一的营口港坐落于此,是东北腹地最近、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自1984年建区以来,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是营口市及辽东湾经济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中,名列第21位。在2013年全国市辖区综合实力排名中,名列32位。
营口市鲅鱼圈区,又名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位于渤海辽东湾东北岸,距市区67公里。面积268平方千米,常驻人口43.1万(2012年)这里依山傍水,海阔水深,气候宜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根据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营口港鲅鱼圈港区建设的需要,为适应改革开放,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营口市鲅鱼圈区,成为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201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00亿,公共预算财政收入50亿元,各项指标增幅居营口市及辽东湾经济区首位。
1975年8月,交通部为了落实周总理关于“彻底改变我国港口落后面貌”的指示,派出一个港口建设考察小组来到辽宁。考察组沿着辽东湾走了一 圈,一下子就被鲅鱼圈优越的建港条件吸引住了。考察小组建议在鲅鱼圈建设新港。1978年7月26日,国务院批准了“鲅鱼圈新港港口设计任务书”。1981年10月,交通部和营口市政府联合向国务院报告,请求批准建设营口鲅鱼圈港区,得到国家计委的批准。1982年10月, 鲅鱼圈港区的初步设计得到国家批准。1983年2月,鲅鱼圈港区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 ”重点建设项目。1988年国务院批准辽东半岛全面对外开放,上级政府决定设立营口出口加工区。1990年,根据发展的需要并参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组的建议,营口出口加工区更名为营口新经济区。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北第二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这里以由原来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初具规模的港口城市。营口开发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超过238.6亿元人民币,区内工贸商住区内主干道路和配套设施已形成规模。与港口相配套的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和外轮代理、理货、供应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并拥有完备的金融、保险、邮政、通信等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基本健全,旅游宾馆、外商公寓、海滨浴场、娱乐中心、海陆运输、邮电通讯、仓储区、保税区等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教育、医疗、商饮、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已形成网络。开发区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合资合作,利用外资累计6.1亿美元,现有外资企业580家,已投产运营的工业企业有119家。东北最大的货物运输港口-营口港就坐落在营口开发区,是营口市及辽东湾经济区对外开放的门户。
营口开发区的外商投资者主要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英国、西萨摩亚、印度、俄罗斯、墨西哥、新西兰、毛里求斯、巴布亚新几内亚、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有以水产养殖业加工为主的农业;以服装加工、耐火材料、木材加工日用品生产为主的工业;以工程装修为主的建筑业;以宾馆、酒楼、海滨游乐业和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第三产业等,外商投资的领域还在不断的扩大。
营口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东北暨内蒙古东部地区为腹地基础,充分利用的地理位置、优越的交通条件和雄厚的腹地基础,借助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配合营口港四期工程、华能营口电厂、芦屯火车站扩建等项目的建设,兴办技术密集、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出口创汇型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辽东半岛及至东北地区吸引外资,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国际金融、扩大对外贸易、培养人才、传递信息的重要基地。巩固辽东湾中心城市营口的核心地位,是辽东湾经济区的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营口及辽东湾经济区联系世界的门户。
营口开发区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1990年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级专家组织对营口进行了考察,专家组在向联合国和中国政府提交的报告书中,对营口市的地理条件、经济优势、开发潜能和投资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有理由认为,营口在腹地工业基础、自然资源、技术人才、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均非中国任何经济开发区或经济特区可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