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你知道江西第一个状元卢肇吗?
江西第一个状元
卢肇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及第,且是江西第一个状元。他是宜春县文标乡人,他老家的具体所在地在今分宜的杨桥乡观光村(分宜在宋朝时才划原宜春县的文标等八乡立县)。现该村有状元桥,在暮云(木叶)坳还有卢肇的墓。肇生于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初三日。
卢肇,字子发,号乐轩。他曾祖父卢挺在唐德宗时为袁州刺史。他父亲卢华廷,业儒,是个家境落泊的穷知识分子。卢肇年少时虽家贫,但笃志好学。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业之初,家空四壁,夜无脂烛则热薪。苏睡恨冥顽,亦尝悬刺”(进《海潮赋》状)。卢肇家贫苦读,没有油灯,就点竹篾做灯烛,这与古人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是一个劲;他还仿战国时的苏秦那样,头悬梁,锥刺股,日夜苦读诗书,自强不息。现《宜春县志》载,县城东状元洲有卢肇读书旧址,城西南三十里龙髻岭(又名书堂山)有卢读书堂;《清江县志》载,在萧滩(今临江)石溪寺有卢读书台,在寺旁,还为纪念卢在那里读书建有览胜亭;《新喻县志》载,县西南的钟山有卢读书台,台下袁水下游的划江那里还有卢读书潭,因卢在钟山砥行励志读书时,曾泛扁舟寓居潭上,因此邓廷言有《钟山卢肇读书台》诗曰:“钟山高高钟水绿,昔有佳人在幽谷;台荒只见草萋萋,万卷不留谁赓读。”……这些,除有的是附会风雅外,绝大部分可能是当年卢肇栖身过的地方,说明当年卢肇读书是四处求师(元和十年,韩愈贬官到袁州当刺史时,卢肇与易重、黄颇等人,曾拜韩愈为师),或匿迹远离城镇的寺庙林泉,下了一番苦工夫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他读书煞费苦心,勤奋好学,加上他素具“瑰奇拔出之材”,幼时便颖拔不群,故大和五年(公元831年)他十四岁去谒见当时宜春县令卢萼时,萼试了试他的才学后,“即以异日有闻许之”,断定他将来定有出息。以后的事情确是这样。随着他年龄与学问的增长,“其为文,驰骋上下,伟丽可观。自长庆年间以来,虽善鸣者,罕有其比。当时达官宿儒皆推重之”(南宋袁州教授童宗说《文标集序》)。会昌三年到京应试,结果独占鳌头,中了状元。
中状元
关于卢肇中状元事,好些志书说他没走正路,开了“后门”。这个“后门”又两种说法:一是说他苞苴奉承了主考官王起,说卢肇“入京献书侍郎王起,时起知贡举(临场主考),遂擢进士第一”(分宜、上高县志)。科举杀枪舞弊之事是有的,但一经发现就是犯“大不敬”,要杀头的。王起是太原人,未悉彼此有否什么切身利害关系,否则,王起是不敢冒这个大不韪的。这里说的“入京献书”,可能是指卢给王起的《上王仆射书》,即前面说的“投状”事,这是按唐朝制度行事的,不是什么苞苴奉承。另一个说法是当朝宰相李德裕给他开了绿灯。这个又有两种说法:一说李德裕在京城一见卢肇后则喜曰:“吾喜为金榜得状元矣!”是考试前就内定好了的(清江县志引《豫章书》、《名胜志》);一说按照唐朝考试惯例,礼部考试放榜以前,应将取录进士名单先呈宰相审定认可,且宰相有调整名次之权。据说当时王起将录取名单送给李德裕审定时说:宰相有什么想法没有?李即回答:什么想法不想法,“如卢肇、丁稷、姚鹄难道不可及第耶?”因李这样一点名,王起便按李点的三人名次列在榜的前头了,因而卢肇便成了进士第一名,登上状元宝座(宜春县志引《玉泉子》)。李这样给卢开绿灯,俩人之间有否什么恩怨关系?有。李是当时唐王朝两个官僚集团中代表比较进步一方的“帮派头子”(另一派的头子是牛僧孺与李宗闵。两派前后斗了四十年)。在卢肇中状元的前八年,就是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李德裕同牛僧孺一派斗输了,被贬官到宜春当长史。李是唐王朝贵族,原来地位很高,加上会做几句文章,很有些名气。因此他被贬官到宜春后,政治虽然落魄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风骚雅望依然存在。正是这样,他来宜春落户住在化成岩那里后,卢肇“为公礼重”,很是尊重他;并常“投以文卷”,请他指点。李在落魄境中,能得到卢的殊遇,也暗自高兴,对卢在攻读作文方面,也确实帮了不少的忙。从此,两人之间也搭上了师徒情谊之桥。
不为墙头草 非附青云客
说到卢肇的德行,在古籍的记载中,突出地谈到两件事。一个是说他不搞无原则的“关系学”。说的是这样一件事:卢肇和黄颇开始都是举人,两人都是宜春人。不同的,卢家境贫寒,黄有钱有势;卢发愤攻读,“衣褐怀玉”,为人持重,不做墙头草,随风飘拂,黄自满骄横,华而不实,善搞“关系学”,沽名钓誉。讲真本事,卢确实比黄高明得多。当时人们都认为,二人进京应考,卢定比黄考得好,说不定还会“跳龙门”、中状元。当时袁州刺史成应元却不是这样看,因他也是个爱搞“关系学”的家伙,趋炎附势,溜须拍马,阴七阳八,两面三刀。俗语说得好,“臭肉有臭菩萨,臭鱼有臭老鸦”。因此,他对黄颇投以青睐,对卢肇加以白眼。当卢、黄二人同日往京里应考那天,他在离亭金鼓作乐、大摆筵席给黄饯行,而对卢昵,“靠边站”,毫不理睬。(见《唐摭言》)
皇天不负苦心人。上京考试结果,卢中了状元,披红挂彩回到了宜春。善于钻营的成应元却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弯,“有了新姐夫,就不要老姑爷”了,一个心眼盯住卢肇不放。端午节那天,除恭前敬后,百般殷勤,一再设宴“孝敬”一番外,还亲自陪卢肇往秀江河边观看龙舟竞渡。成应元这种卑鄙行径,在卢肇的心扉上那能不刻上深深的印记?当即写了首七绝观竞渡诗刺成应元。随后卢肇到清江萧滩旧地重游不禁勾起了往事,便将原来七绝改为一首律诗赠给成应元: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靳鼓动时雷隐隐,画桡翻处雪霏霏;冲波突出人齐敢,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及第后江陵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
诗的头两句,既写了卢肇在清江石溪寺那里回忆起当年成应元陪他在秀江馆驿楼前观看龙舟竞渡这往事,也道出了龙舟在没正式比赛之前,为了抢水争先,每只船都在耍小聪明争便宜,伺机发动。成应元为了捞油水,绞尽脑汁,看风使舵,有奶就是娘,不也是这样的吗!三至六句,是写正式比赛时擂鼓、划桡、船速、人欢的热烈情景。七、八句是结语,颂扬苦干、实干精神,为自强不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们谱了一曲凯旋;抨击了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投机钻营的市侩行为。我不是说过“入海终为戴角鱼”,要跳龙门吗?而你成应元老是认定我卢某老实无用,如今事实又怎样呢?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京街打马,衣锦而归!这诗,是朵带刺的玫瑰,在微笑中,给成应元这个腌月赞灵魂狠狠地刺了一下。
“不搞派性”,这是许多人异口同声地给卢肇又一个褒词。说卢肇不搞派性,具体指的就是说他不去投入牛、李两派斗争的旋涡。前头已经说过,李德裕(字文饶)被牛僧孺这一派斗垮贬官宜春后,曾与卢肇有过一段特殊情谊。后李回朝廷当了宰相,卢进京应试,中了状元,不是好些人煞有介事地说卢这个状元是李给他开的后门吗?如果这事不属子虚,卢得李的好处真不小,加上以往情谊,按封建官僚习气,卢对李应该感恩报德,当“铁杆保皇”,死心塌地跟李走。可是他既不阿谀奉承,拉拉扯扯,拍李的马屁;“功名不党李文饶”,更不无原则地“尽忠”,“一边倒”,参加到李的派性斗争中去。关于这个问题,卢肇自己在给唐王朝的《进海潮赋状》中就明确表白过。说他“在名场则最为孤立,于多士则时贤独知”。还说:“重臣知臣苦心,谓臣孑立,全无亲党,不自吹嘘。”
卢肇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古人有种种分析。叶涵云在《卢状元肇》诗中说他“非附青云客,能无戚戚忧”?他不去抱李德裕的大腿,确是对自己的名利等等会有所考虑。但他终于不去李那里磕头“烧香”,这勇气从何而来的呢?是由于“得失等闲事,知己感难酬;器识务宏远,荣名固浮沤”。一个人,能够把个人得失作为平常事,把荣华富贵看成肥皂泡,有了这样的“器识”、心怀,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了。当然,从卢的整个政治生涯来看,叶的这个说法未免有些言过其实。
状元洲·传说辨
卢肇在分宜周围各县的遗迹很多,颇负盛名,向为人们津津乐道者算状元洲。这洲又名卢洲,座落在今宜春城东秀江桥下水中。那里,现今实际上是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因卢肇年青时在那里读过书,当了刺史后,又在这岛的秀江北岸建有大庄园,有桥直通岛上,又构有书堂,作为读书和讲学之所,因而得名。陵谷迁异,“历岁悠远,景物萧条”卢肇经营的读书堂早已匿迹,这洲也逐渐成为只有渔者往来的蓁芜之地。到离卢肇六百多年后的明朝正德年间,宜春大官僚地主刘诚,既慕卢肇盛名,又认为这洲闹中静,且环以潺氵爱清流,“可以洗砚,可以濯缨,可以采玉钓鳌,可以乘风破浪,可以登皋舒啸,临流赋诗”,是个读书冶性的好地方,便将该洲买下,构有“卢洲书屋”,让他的子侄们在那里读书玩乐。又过了上百年后的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袁州府士民又捐资开始在这洲上兴建“三元阁”,纪念状元卢肇、易重,会元黄子澄,解元易宏器(亦分宜人,明嘉靖二十五年乡试第一名)四人。这阁规模可观,“绣棂星拱,彩柱云连”,阁的四面八方,还“障以石岸,周以高垣”。万历四十六年,知府黄鸣乔又在“三元阁”后兴建“文标阁”,专祀卢肇。阁圮,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又重建,还增题二匾额,一曰“秀水文澜”,一曰“江山文藻”。因此,一个时候,状元洲成了“门廊亭台,四望峥嵘”;“佳木幽芳,芬菲葳蕤;飞檐倒影,湍波萦回;凫鹭戏汀,睢鸠鸣渚;舸艋飘帆,鼓木世呕哑。飒然而金风淅沥,澹然而灏气肃清。其烟霏云霞,缤然而拂腾出没”。真是一派好风光。难怪状元洲曾誉为“蓬莱”仙岛,清人刘长发的诗可以为证:“一簇寒烟锁碧流,野僧乘月渡扁舟;人间莫讶无仙岛,又见蓬莱第几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