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山歌在三千多年前就被称为“蛮歌巴舞”、“下俚巴人”。清代长阳著名诗人彭秋潭在《长阳竹枝词》中写道:“换工男女上山坡,处处歌声应鼓锣,但汝唱歌莫轻薄,那山听见这山歌”。在县境内的地名中留下了不少痕迹,如“对舞溪”、“歌唱坪”、“锣鼓淌”、“发歌岑”等等。
长阳山歌旋律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奔放、悠长,旋律进行多为级进,音域多在八度与十一度之间;长阳山歌开门见山的七度大跳,先声夺人,加之山歌甩腔中的颤音,具有浓郁的特型音调和山野气息。长阳山歌调式的宫、商、角、徵、羽调式均有。以羽、徵、宫、宫羽交替、羽徵交替为常见。长阳山歌调式特点最鲜明的是宫羽调式交替。
阳山歌曲式,最具特色的是“尾包头”,堪称山歌中的佼佼者。“尾包头”即将每首歌的尾句或尾段作为起唱句,还有一种将含有衬句的尾段用作起唱句的,这种特殊的演唱方法,在山歌中具有开门见山、揭示主题、先声夺人的作用。通过完全重复,加衬句重复尾句等形式,可以使只有一段四句的歌扩充为A、B、A三段体的歌,具有独到的艺术功能。
长阳山歌积淀着数千年土家人的文化信息,不仅对研究民族心理结构、文化特征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具有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十多年来,县、乡两级政府虽然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以及多种文化的影响,长阳山歌的生命环境受到很大冲击。因此,迫切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