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的民土风情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行唐县

1、饮食
行唐人习惯一日三餐,用餐时间,早饭7点钟左右,午饭12点左右,晚饭19点左右。农民三餐时间随农忙农闲,天长天短,阴天晴天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定时。冬季农闲天短,农村也有用两餐的。
主食
以面粉、玉米面、小米为主,豆类、杂粮、大米次之。旧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低,贫困人多以糠菜充饥。解放后,生活逐步改善,到70年代初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面粉、薯类辅之。逢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吃薯面饸,豆腐、粉条浇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80年代以大米、面粉为主食,饭菜也多样化了,馒头、面条、大米饭、烙饼、饺子成为家常便饭。
菜肴
当地盛产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大葱、菠菜。入冬,家家户户储藏大量白菜、萝卜,以备冬春食用。逢年过节蔬菜品种增多,有蒜苔、芹菜、菜花、葱头、西红柿、蘑菇、青椒等。肉类以猪肉为主,,羊肉、牛肉次之。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节或婚娶的宴席,由八个碟子八个碗增至二三十个盘、碗。鸡、鸭、鱼、肉样样俱全,高档次的宴席上,还增加了海参、鱿鱼、对虾等。
点心
春节,80%的人家蒸年糕;端午节,90%的人家包粽子;二月二,部分人家烙煎饼;平时,居民早晨多买油条吃。缸炉烧饼是当地特产,色黄酥脆。荞面饸和扒糕是受人喜爱的风味小吃。
2、服装
旧时,人们均穿自织、自染、自缝的粗布衣服,单衣颜色以白色、土黄色(当地称紫花色)为主,棉衣以青蓝色、黑色、灰色为主。个别有钱人家穿平纹布或绸缎。样式一般平民穿长裤短褂,有钱人穿长袍马褂。不论是长袍还是短衫,都是小圆领,偏大襟,缀蒜疙瘩扣,下身都是大裤裆掩腰裤。民国初,男人开始穿对襟袄,个别人穿西裤。有钱人家“冬穿棉,夏穿单,春秋还有夹衣穿”,而广大穷苦百姓却是“一身衣服常年穿,冬改棉,夏改单,春秋好过凑合穿”,直穿的补丁摞补丁。解放后,人们生活富裕了,面料质量步步升级,由粗布、洋布、斜纹布、到的确凉、涤卡、化纤布、毛料。服装样式不断翻新,男士上衣有制服、中山装、夹克、西服,下衣有筒裤、西裤、喇叭裤、老板裤、牛仔裤。妇女有中西式、西服、连衣裙、套服、旗袍等。
行唐地处山区半山区,行路特别费鞋,所以过去做的鞋坚固耐磨,千层布底,麻绳密纳。解放后生活逐渐富裕,交通条件也逐步改善,鞋的样式由“一道脸”、“骆驼鞍”、“尖口鞋”、“圆口鞋”逐渐变为“放口鞋”、“五眼鞋”、“懒汉鞋”、“尖尖头”等,面料由粗布逐渐变为斜纹布、冲复呢、灯芯绒、涤卡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现在基本上都买鞋穿,有布底鞋、塑料底鞋、胶鞋、泡沫鞋、皮鞋等。
3、居住
行唐的房屋多为平房,山区平原差异不大。多为两间一屋,一门一窗,既是会客室,又是卧室。一般北房都是南北炕,头朝东(或西)睡。炕前垒炉灶,供冬天做饭或烧火取暖用。房子前面多出一檩或两檩,叫做“单檩下架”或“双檩下架”。好处是下面可堆放柴草、农具、垒灶做饭,不挨雨淋日晒;缺点是室内光线较暗。县城以北,房屋多为“两出水”,即房顶前后低中间高;城南房屋多为“一出水”,即后边高前边低。房屋结构由原来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发展到现在的钢筋水泥结构。土木结构即土坯垒墙或板打土墙,上边搭上梁、檩、椽子,铺上苇箔,压上黄泥,再用水泥或石灰抹顶;砖木结构即用“砖打斗”或“卧砖到顶”为墙,木架、房顶和土木结构的无异;钢筋水泥结构即用钢筋支架和水泥浇铸成的梁、顶梁,空心板做房顶,这种房子更加坚固。近几年,农村住房逐渐向城市化发展,不少农户盖起了楼房,大都是一间一屋,一门一窗。原来的木楹格子纸糊小窗户发展成大玻璃窗;原来的双扇木门发展成单扇玻璃门或双层风门。
4、行路
从前,交通闭塞行路难,特别是山区,道路崎岖坎坷,走亲访友都是步行,运送东西全靠肩背、担挑或牲口驮。平原地区,近路也多步行,远路则坐牲口大车。解放后,政府多次修路,公路四通八达。60年代后,自行车进入千万家庭。现在县城到各乡镇是油面公路,乡乡通汽车,村与村之间有简易公路。富裕起来的农民,添置了汽车、拖拉机、机动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梁大佛爷(2015-04-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