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中西部,属罗霄山脉北支,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4° 10′ -114° 17′ 和北纬27 °25′ -27° 35′ 之间,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自江西萍乡市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绵延120余千米,总面积约970平方千米。武功山围绕金顶已设立“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萍乡境内,面积约378.3平方千米) 、“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萍乡、吉安两地境内,面积约260平方千米)、“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宜春境内,面积约136平方千米)。武功山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
自汉晋起,武功山被道佛两家择为修身养性之洞天福地,明朝时香火达到鼎盛时期,山南山北建进了庵、堂、寺、观达100多处,无数善男信女到此朝拜。自唐宋以来,诸多仰慕其名而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的名人学士络绎不绝,留下了无数珍贵墨迹。武功山是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中国风景名胜区自驾游示范基地、中国青少年户外体育运动营地等。2009年,武功山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
在距今8~5.7亿年前由于扬子与华夏陆块发生碰撞,武功山处于深海――次深海环境,在陆缘带沉积了一套含硅铁质砂泥岩石,所形成的沉积岩被埋藏在地下深处,在高温高压的联合作用下,岩石产生了强烈的变形变质,形成了震旦系乐昌峡群。在距今5.7~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由于地壳上升,海水相对较浅,并有较多水下隆起,以海盆的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形成了寒武系八村群砂泥质变质岩。在距今5~4.10亿年前由于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古海盆褶皱闭合,武功山地区抬升露出水面,进入风化剥蚀阶段。与此同时,华南大陆受当时南海陆块向北挤压,扬子板块受华北陆块向南推挤压缩,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大致沿萍乡――广丰古缝合线经断裂带对接拼贴,构成华南的统一陆块。对接带南侧,武功山地区新元古代基底褶皱,并伴随大量花岗岩岩浆侵入,并发生全区性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在岩体边部一定范围内产生低角闪岩相的接触变质,形成变形―变质―岩浆带。
景区内自然形成了“峰、洞、瀑、石、云、松、寺”齐备的山色风光,区内10万亩高山草甸绵绵于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之巅与巍峨山势相映成辉,堪称天下无双;峰顶神秘的古祭坛群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华夏一绝;气势恢宏的高山瀑布群、云海日出、穿云石笋,奇特的怪石古松、峰林地貌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巨型活体灵芝等景观令游人叹为观止;武功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6℃,夏季最高温度为23℃,低于同期庐山、黄山气温,是良好的避暑胜地。武功山动植物繁多,有动物200多种,植物2000多种,被中科院专家誉为天然动植物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