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庄浪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家乡区县: 甘肃省庄浪县

甘肃省庄浪县属于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渠道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从县情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总结2006年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和不足,借鉴7月9日在泾川县召开的“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会”经验,庄浪县新农村建设要重点做到“五个必须”。
(一)必须找准发展定位,科学制订规划
找准发展定位,科学制定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制定和实施规划,既要着眼近期发展目标,又要注意与“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相符;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具体的分项规划与之相配套;既要适度超前,又要与欠发达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既要反映时代特征,又要注意与当地传统文化和民俗特色相协调;既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又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当前与长远、新建与改造、农宅建设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科学制定《庄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今年首先建成24个新农村示范村,并在全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四化”和“三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累计建成新农村示范村111个,占全县村总数的38%。当前,要在已完成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要做好村镇规划工作。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科学推进的前提和基础,要组织专门力量,结合各村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细部规划,严格控制乱修建行为,为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打好基础。
(二)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引导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方法。从庄浪来看,各乡镇、各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针对各地实际,区别不同情况,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在试点中,防止形式主义和“一刀切”等不良倾向。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全县293个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分类排队,分川区、浅山区和关山区三种类型,按照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发展水平,确定了不同的建设目标,即对川区具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实力型”村,力求在发展商贸、加工等二、三产业上取得突破,争取建成一批文明新村,形成全县一流的新农村示范区;对浅山区已基本脱贫、具备加快发展基础的“成长型”村,力求在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向小康村目标迈进;对关山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和尚未脱贫的“待哺型”村,力求在发展养殖业和劳务产业上取得突破,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步脱贫、逐步走上小康的目标。
(三)必须突出特色优势,夯实产业支撑
实现生产发展,关键是要培育和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有特色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竞争力,有竞争力就能占领市场高地,也就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庄浪县要搞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努力调整优化结构,庄浪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形成了洋芋、果品、畜牧等一批主导产业和劳务、亚麻、药材、蔬菜等区域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继续按照“四大板块三条带”的块带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洋芋、果品、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亚麻、药材、蔬菜三个区域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累计建成商品薯基地25万亩、果品基地23.2万亩、优质牧草基地20万亩;以落实订单为主,建成优质亚麻基地5万亩、中药材基地4.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万亩。二是兴办龙头企业。围绕农业办工业,立足产业办企业,建成亚麻、淀粉、中药材加工、制油、酒业、乳品等一批产销过2000万元的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围绕实施“千村万乡”市场工程,在全县新建农产品专业市场12个,并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一批连锁店、农家店或村级综合服务站,不断壮大农村新经济组织。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力打造“梯田人”劳务品牌,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提高劳务输出效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力争每年输出劳务8万人以上,创劳务收入4亿元以上,实现劳务产业化的目标。
(四)必须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入手,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一是在争取建成庄莲、庄隆、庄静、庄平和庄华公路庄浪段等高等级公路,畅通对外通道的基础上,改造铺油一批县乡道路,新建乡村公路280公里,实现通乡油路网络化和村村通汽车的目标,使全县交通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水利建设。建成店峡南调、阳川、庄浪河川、漳麻河、水洛河川5大人饮工程,建设竹林寺水库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和水洛河灌区、庄浪河灌区、阳川灌区挖潜改造工程等一批节水灌溉工程,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万亩,实现农村自来水化和河谷川区水利化。三是生态能源建设。在庙龙沟、榆林沟、乐正川等6条重点流域建成淤地坝98座,继续实施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积极争取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大力推广沼气、太阳灶等清洁能源,使农村户用沼气达到适用农户的20%以上。四是农村城镇化建设。全面加快南湖、朱店、韩店、卧龙、通化5个农村经济综合示范镇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进一步提高全县城镇化水平,五年内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1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25%。五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体、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建立比较合理的教育结构,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不断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六是旅游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庄浪梯田生态旅游区、云崖寺人文自然景观旅游区、紫荆山景区扩建和朝那湫等一批资源配置合理、特色鲜明、有一定规模的重点旅游景区,全面开发兰州—庄浪—平凉、银川—庄浪—天水等8条旅游线路,把庄浪旅游业融入西兰银黄金旅游圈之中,使旅游业成为富县富民的新兴产业。
(五)必须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完善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涉及到方方面面。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资源整合,关键要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必须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要求建立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政府要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对各项用于“三农”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防止资金撒“胡椒面”,使有限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和完善项目带动机制,通过项目带动,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婉儿清荷(2014-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