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以辇193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鹿境乡新南村,始祖吕青冈二十世孙。所任职务,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高中毕业,吕以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由于家中经济困难,他只拿了几件旧单衣和一包书籍就上路了。到了广州,省招办给了他一张到北京的火车票,光着脚进了北大,迈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1]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在“黎曼曲面亚纯数值分布理论”和“复解析动力系统理论”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并曾在国内各高等学院及香港、英国等地高等学府讲学。他解决了代数体函数的Borel方向问题,1981年荣
吕以辇1936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他的父亲吕君迎一生务农,勤劳忠厚,母亲蔡双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他还有三个弟弟。虽然家中生活困难,父母亲仍尽力供孩子们上学读书。吕以辇自幼聪敏孝道,很听父母教诲,立志读书成才。他常对父母、乡亲、同学说,我要努力学习,为父母、为家乡、为我们的国家争气、争光。吕以辇幼年一边在家乡新南小学读书,一边帮助父亲下地劳动。还经常帮助父母料理家务。1950年家乡解放后,他进入海丰一中(现彭湃中学)就读。他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数学,而自学能力又极强,常以做数学难题为乐事,解答《数学通报》杂志中的征解问题,显露出极高的天赋,被同学们称为“神童”。
1956年高中毕业,吕以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由于家中经济困难,他只拿了几件旧单衣和一包书籍就上路了。到了广州,省招办给了他一张到北京的火车票,光着脚进了北大,迈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入北京大学后,吕以辇选择了数学专业,编入二班,四年级分专门化时,按照他的志愿到了函数论班。这是北京大学第一届六年制班级。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特高,都怀有远大志向。吕以辇在北大六年的学习可用三句话来描述:勤以进之,苦以精之,谦以全之。他靠人民助学金生活。系里也给他一定照顾,安排一些暑期劳动,给一点生活补贴,以维持学业。
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余不但刻苦学习完成作业,而且还和部分同学自发组织了讨论班,一起攻读更高深的数学基础理论。他阅读了大量数学书籍,培养了对数学的探索精神和理解能力。他的各科成绩均为优等。
2名师扶持 勤学攀峰
编辑
严师出高徒。吕以辇的成功,离不开名师的扶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非常关心北大数学力学系的同学,入学不久,他就给一年级新生做报告,讲解做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广阔用场。华教授还特别关心函数论班的学习,几次给该班同学做学术报告,介绍函数论各研究方向概况以及有关研究成果,激励同学们的学习。1962年六月份毕业前夕,华教授主动邀请该班同学到数学所座谈。座谈时,华教授对他们的成绩表示满意,认为他们很有前途,并指出了进一步的努力方向。还说,希望他们能分配到数学所工作,为函数论研究做贡献,同学们都感到很受鼓舞。毕业时,由于吕以辇学习成绩优异,以及在讨论班上与做毕业论文时表现出的数学天赋,系里以“适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评语,于1962年9月份分配他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吕以辇的导师是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熊教授当时是函数论室主任。有熊教授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要求,在周围良好的学术环境下,他的数学功底和理论基础更加深厚。在北大学习期间,熊教授曾多次到北大函数论班讲授有关函数论的研究成果,指导他们的学习,因而熊教授对吕以辇早有了解,认为他有研究前途,适合到数学所工作。到数学研究所后,熊教授指导他立即开展黎曼曲面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这在当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样,吕以辇就开始了他辉煌壮丽的科研生涯。
经过“文化大革命”,科研秩序开始恢复以后,国家开始重视基础数学的研究。1975年,吕以辇又回到基础数学领域,从事函数论的研究。时间上耽误了几年,国外的数学研究已有很大的进展,我们落下了一大截。但回到老本行,他如鱼得水,数学才能得以施展。研究工作很快赶上国际潮流,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不断登上新的科研高峰。他在1978年3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紧接着,1981年1月被聘为副研究员。1985年4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被聘为研究员(教授)。1986年7月,当上博士生导师。1992年10月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以此表彰他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
3身处逆境 不懈追求
编辑
1964年秋,他同数学所大队人马到东北的吉林省梨树县参加“四清”工作。刚下去不久,他就感到剧烈胃痛,但仍坚持工作,结果胃穿孔。在一个冰冻的夜晚,在领导与当地大夫的陪同下,他被用拖拉机火速送往四平市人民医院。这时,医院早已接到通知,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并调集其他医院专家。他们一进医院,即紧急处置,做了胃临时修补手术(半年后又在北京做了胃切除手术,保住了一条命)。这事在东北惊动了四平市委,还惊动了当时的吉林省委书记吴德。回北京时,数学所领导前往火车站迎接。在家养病时,所里多位领导均关怀和慰问。特别是,熊庆来教授不顾年高力衰、身体行动不便,仍亲自到家中看望他、安慰他。
此后,吕以辇以坚韧顽强的毅力,在战胜病魔的同时,刻苦攻读,钻研业务。不久即在黎曼曲面的研究上,取得了成果,写出了两篇论文。熊庆来老师非常满意,却又犯了难,苦于在国内找不到审阅者,决定到国外联系投稿。正在积极办理相关手续时,“文革”开始了。
吕以辇的科研之路很不平坦。“文革”期间,抽象数学研究停止了,在联系实际的大潮下,中科院数学所办起了工厂,研制台式计算机。吕以辇是其中的主要骨干成员,他动手能力很强,在电子技术方面也显示出优秀的才能。他们白手起家,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一切从头开始,靠科研实力和拼搏精神,成功地研制出长城203高级台式计算机。此举引起国内外的注意,当时《纽约时报》等多家报刊都做了报道。在中科院院长方毅的批示和过问下,加紧生产,以供给国家气象局和国家地震局等有关单位使用。这一成果开创了我国台式计算机研制的先河。
吕以辇与他的大学同学张学莲于1962年结婚,张学莲是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副系主任,现已退休。他们有一儿一女,吕教授夫妻俩要求严格,将他们培养成人。女儿吕锦燕在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生物统计,获硕士学位,在美国富国银行工作;儿子吕锦山毕业于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在兴业证券公司一工作。
吕以辇为人忠厚老实,结友真心,乐于助人。他经常说,一个人幸福算不了什么,只有大家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吕以辇所在的北大数学专业62届函数论班的同学中,当年有一半到了数学所或留在北大。北大与中科院紧邻,来往十分密切。他们一起搞讨论班,共同研究数学,攻克难题,在事业上是同行、在生活中是好朋友。他们中绝大多数一生从事函数论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本单位和其它学术机构担任着各类职务,在国内外数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师从我国老一辈的最著名的数学家,又培养出一批很有成就的年青数学家,提高了我国数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在数学发展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