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饶阳十景之上方先春

家乡区县: 衡水市饶阳县

   上方台又名先春台,位于大齐村东南,流班寨村东一里处,北临滹沱河,台高四丈,广五亩。台上北部有正殿观音庙,二层楼高,殿内中间是千手观音坐像,东西两边坭塑十八罗汉。正殿南边建有龙母庙,半人高的龙母塑像坐在中间,金黄色,手拿梳子梳头。木头底坐下面有“一眼井”, 其实是用一个大水瓮代替。龙母坐像左右各有一女童伺立,还有一端茶水女子跪在前面。左边有一供桌,桌后墙上有龙王爷画像。与正殿平行之东西盖有厢房,东厢房是和尚起居念经的地方。西厢房塑有哼哈二将。厢门外东西两则有两通龟驮石碑,据传,石碑是大齐村刘氏后代大力士刘二风,用一只胳膊夹在腋下运到台上的。门前广场有六棵槐树和一眼水井,这眼井叫“平地井” ,井水面始终与地平面平着,井水有一定热度,冬天洗手脸,一点不凉,夏天喝一口井水,心里透凉。台子东南角有南北100步长、东西20歩宽的一个花池,花池内的各种花草,由于用这眼井里的温水浇灌,毎逢春天,草卉先芳,先春台的名子因此而来。明饶阳人石经世吟诗一首:“谁命高台作上方?五云深处建龙堂。只缘早识东皇面,独占春风第一芳。”
上方台的建立与一段神话传说有直接关系。刘俊,饶阳县大齐村人,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皇帝下诏命他任湖广左布政使,四品官。刘俊乘船沿大运河南行,想不到有一根两搂粗的木头跟船飘浮。刘俊认定,这一神木随行,乃龙王爷和龙母来保佑。自已做了高官,要不忘乡亲,让神木去保佑家乡父老。于是这位左布政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乡里正(村长)写信,决定修建龙母庙,庙址选在大齐村东南自家的五亩地里。当时乡绅们听说刘俊左布政使要为家乡修庙,祈求龙母保佑,让父老乡亲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纷纷捐出银两。因庙址北临滹沱河,应筑一高台,故称“上方台。”刘俊除忙于政务外,还请当地艺人把那根神木雕刻成一尊龙母坐像。
上方台从永乐二+一年(公元1423年)开始筹建,宝德六年(公元1426年)落成之日,正值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诞辰之日,这里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庆贺。饶阳有名的戏班都来上方台演唱;知县派来的六十名马快、民壮都白衣素裹,列队参加;大齐村的十九名小孩拌作戏子打扮,在观音和龙母像前做善财童子模样;观音和龙母坐像分别由六人抬着,前后鼓乐吹打;全县八路(通向各村的八条主要道路)二百余村的万名民众前来磕头焚香,求观音和龙母保佑。
从此,上方台成为饶阳-美景。云南高崧登上方台,曾吟诗一首:“乘兴徐徐入上方,可人秋色恰当阳,赏心独爱胭脂菊,触景空怀斑彩堂。花满千江巢翡翠,春耕万亩足牛羊。持怀不尽登临趣,采得民风喜欲狂。”明莆田人郑任春日游上方台诗曰:“郊外名台拥上方,联镳载酒探韵光。缘阶细草将舒绿,夹岸垂杨欲绽黄。慧日生辉临贝叶,慈云散彩映绳床。相传此地春先到,乘兴来登一醉狂。”
相传,上方台是饶阳当地人们祷雨的地方。当时上方台矗起平畴,中庙轩然如天门沧海,雷电云润隐隐,有神灵如在其中,如在其左右。如遇天旱不雨,全县八路二百余村的万余民众跪于台上,鸣锣击鼓,呼请龙母降雨。明史部尚书田唯嘉在老家饶阳养病期间,曾参加-次求雨,因祷雨有应作诗-首:“夏杪何堪转亢阳,三农无计共旁徨。传闻圣境多灵异,敢效旁诚祷上方。甘雨如期五日降,晚籽犹丠百禾昌。愿言感应昭千古,保障皇家社稷长。”
饶阳县现年89岁的离休教师刘芳(公元1922年10月生)老家流班寨村人,小时侯经常到上方台去玩。他说,那时观音庙和龙母庙虽然已经破败,仍有两个和尚住着,大和尚叫正顺,小和尚叫正心,观音庙里的木质楼梯还能上下走人。初春,地平井里的水还冒热气,院墙内东南边的花草确实返青开花早,可能是温泉发挥的作用。庙前广场有一石碑,明正统五年立(公元1440年),刻有十几位饶阳知县的名字。后来,滹沱河南滚,上方台的庙宇和石碑被冲毁。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这里己经变成高洼不平的地方,原来的古迹多少还能看到一些。如果有机会把埋在地下的几通石碑挖出来,对研究饶阳古代文化确实大有帮助。如今:“秋高上方早凄迷,光阴流水岁不居。废台何堪春光早,残照荒墟昏鸦啼。”

小怪物(2014-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