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初极狭,才通人。复行��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笔下那藏于深山、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千古流传、令人遐想。
而在如今的龙岩,就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已然恬静度过了千余春秋。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个人口仅1700余人的小山村,竟有95个不同姓氏,是名副其实的“百姓村”。
(一)
香寮村位于龙岩西北部的赤水镇,与三明永安市接壤,距市区56公里,面积58平方公里,紧挨着天台山,是天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
处在重重大山包围中的香寮村,以前只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通。上世纪90年代,才拓宽修建了一条水泥路。倘若游客从厦门出发,由208省道经华安、漳平,行车约3小时便能抵达香寮村。
车子沿着大涵溪峡谷蜿蜒前行,涓涓细流不改千百年的身姿在溪涧里缓缓流淌。当地人说,这个峡谷里,还有两个天然泳池,“里面的水都是山泉水”。
车行20分钟,峡谷顿消,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宽大的盆地。山风拂煦,吹过连绵的稻田和烟叶,送来浓浓的泥土的清香。烟叶那头,一群白墙灰瓦的矮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翠竹之间,依偎在天台山脚。
三条小溪将村子分为几部分,各片之间,又有古桥沟通。唐代始建的香山桥、岭兜万安桥、化龙桥、登嬴桥等十几座古桥,古色古香,诉说着村子数百年来的美丽传说。
陶渊明笔下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描述的就是这里的美景!
(二)
移步村中,建于清朝的砖木门楼八字大开,虽有杂芜点缀,却不失当年官宦人家的气派。连接着门楼和民居的,是一段段斑驳的砖墙。
很难想象,村里的430户人家,分属95个不同的姓氏。这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从各地移民而来的。
香寮村的移民史可追溯到唐朝初年。被闽南人奉为先祖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唐朝初年率河南固始籍官兵开发闽南,其中曹、梁、傅、谢几姓中原将士便来到香寮扎下根来,繁衍生息,成了今天的香寮人。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的人,是为避战乱,自此“不复出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香寮村人,除开基之祖外,后世迁入者,也多是为避战祸。
后历宋、元、明、清几朝,迁入迁出的人口如蚂蚁牵线;从附近的客家地区迁来的人亦不在少数。由于香寮村地处永安、漳平和史上龙岩州的交界地,这里成为“山高皇帝远”的“三不管”地带。
这95个姓氏,有的源自江西婺源,有的源自河北清河,平常很少见的鹿、米、淑、上官等姓氏也在这里占有席位。
(三)
始建于唐朝的这座千年古村,由于历史上走出了明代大航海家王景弘,更为香寮村平添了一份神秘。
在村子中心,有一座王景弘史迹陈列馆便是为了纪念这位在明朝八下西洋的先祖。
王景弘,明洪武年间入宫为宦,侍奉燕王朱棣而得赏识。自永乐三年(1405)起,王景弘以副使太监的身份,协助正使太监郑和,率巨型海船62艘,官兵、水手27800余人组成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郑和去世后,王景弘又独自带领船队第八次出使西洋。
作为郑和的副手,王景弘在国内外一直有着重大影响,南海中的“景弘岛”和汶莱的“王总兵路”,都是后人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王景弘下西洋的壮举,已被福建省教委收入初中乡土教材。在香寮村村民的心里,先后八次下西洋的王景弘,功绩不在郑和之下。
(四)
离开村庄,向北稍行,便是风景秀丽的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香寮村与永安上石村交界处,海拔1478米。据古籍记载:“天台山在香寮离城四十里,去地千百丈,流水花开自为胜景。”
如今的香寮村,与天台山一起作为漳平天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渐渐为外界所知。不过,目前的游客尚以周边及闽南地区的自驾游为主。
“今年五一,80多张床位全满了,我们提供的50个帐篷也满了。”香寮山庄的负责人说,于去年投入使用的香寮山庄是目前村中仅有的接待场所。而且,由于尚未开发,想要在天台山走个来回,需徒步攀登5小时。
不过,赶早上山,极目远眺,山上的日出、云海和晨光中的香寮村美不胜收;龙潭瀑布,但凡晴天,便有彩虹现身。
山中还有上天台庵及下天台庵遥相呼应。两座寺庙,始建于宋朝,是漳平最早的庵庙。农历六月,被当地香客称为 “圆梦月”。每至此时,天台庵香客如云,烟雾缭绕。
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senayon_
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04755904.html
❤词条主页: http://www.wm23.com/wiki/uc/88846.htm
❤博客主页: http://blog.sina.com.cn/u/261510469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