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河区历史
很早以前,人类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重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 西汉时期,沈阳已具有城市轮廓,称为“侯城”。 唐代,改称“沈洲”。 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金代时期,金太祖攻占沈洲,沿用“沈洲”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 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 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了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1643年 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陪都。 1657年, 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 1938年1月1日在现在的区界内建立沈阳区。 1948年11月20日,沈阳区与沈河区合并,定名为沈河区。 1952年2月,沈阳市进行调整时,将原南市区,北市区,北关区3个区10个公社(街道)划入沈河区。 2000年,沈河区辖16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01444人,其中:正阳街道 34695人、一经街道 41616人、二经街道 41532人、小西街道 29772人、大西街道 35842人、滨河街道 39927人、万莲街道 42116人、中街街道 13110人、小南街道 40624人、大南街道 72910人、山东庙街道 32840人、惠工街道 34563人、朱剪炉街道 26933人、新北站街道 12521人、风雨坛街道 48489人、文化路街道 53954人。
2001年,沈河区辖16个街道:一经街道、二经街道、大西街道、小西街道、大南街道、小南街道、滨河街道、万莲街道、中街街道、正阳街道、惠工街道、朱剪炉街道、文化路街道、风雨坛街道、山东庙街道、新北站街道。 2005年1月17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沈河区街道办事处行政管辖区域调整的批复》(沈政[2005]3号)批准:同意沈河区将原16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0个街道办事处,并对街道办事处行政管辖区域进行调整。同日,沈河区召开街道体制改革动员大会,将原有16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0个,分别是:新北站、朱剪炉、皇城、大西、山东庙、风雨坛、滨河、万莲、大南、五里河10个街道办事处。重新调整的10个办事处,以道路和河流等明显的城市地理界线划分边界,简单易识,便于管理。
这次街道调整主要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适度调整。如对原来地域小、人口少的街道,进行了撤销或合并;二是界线分明。调整后的10个街道办,界线的划分都以一、二级马路为界线,这为今后的城市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人口和地域面积相对平均。这次调整为10个街道后,地域面积相差甚微,平均为1.96平方千米,人口7.1万,其中人口5万—7.5万的街道就占了6个。其中,皇城街道办事处的范围即东西南北顺城围成的方形区域,也就是中街地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的管辖范围;五里河街道办事处包括现在的文化路街道办事处和五里河公园(原属东陵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