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酣然发动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
后来那一场所谓的“谈判”,原本安排在停泊于南京的英国军舰上进行,因英方代表提出天气炎热,船舱狭小,多有不便,不如到附近的静海寺去议事。后中方代表回答静海寺内恐不洁净(想必也不忍让寺庙蒙羞)。英国人坚持打扫一下即可。就这样,静海寺成了代人受过的地方。
静海寺,委屈你了。
当我平静下心情,再一次回望静海寺时,我有一万个理由相信,静海寺当年的方丈,一定完全不知道那些趾高气扬英国人和卑躬屈膝的钦差大臣们在作何勾当。假如他清楚那些家伙在寺庙里叽叽咕咕讨价还价三天,最后竟然将香港像一个弃儿一样作为战败的赔偿给了英国的话,那他宁死也要把这些奴才赶出庙门的。因为,僧人更知道守土有责。
且不说美国人以一个十分荒唐可笑的理由——靠港修船需要,就将香港拿去“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而且“世袭”,就说谈判吧,最后居然“一字不易”,真正是“弱国无外交”啊!
1842年8月29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蒔英,伊里布等,登上停靠在下关江面的英军“康华丽“号军舰,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签下了他们的大名,也将他们自己和腐败无能的“大清朝”以及“大清朝大皇帝”一起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从此,香港与内地骨肉相连,却魂断江宁,这一去,就是百余年。
从永乐年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来,明成祖赦令建造静海寺以褒奖郑和功德,至《南京条约》签订的400多年间,静海寺历经炮火硝烟生死劫难,寺庙数次倒塌重修,亦不曾有过佛门蒙羞发生。自《南京条约》签订后,一夜之间,静海寺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事发不久,静海寺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和尚外出挂单,吃饭时不经意间说出自己来自静海寺时,居然被一个寺的大和尚一个巴掌将口中尚未咽下的米饭打出来。大和尚令众僧人将其“叉出去”,斥其“有辱佛门正气”。小和尚事后回静海寺向方丈禀报,老方丈脸色铁青一言不发,一整天粒米未进,小和尚在禅房跪求,老方丈老泪纵横,连说“罪有应得!罪有应得!”从此,静海寺所有寺内僧人,但凡外出,万不敢轻易说出来自何方丛林,忍辱负重,累及百年。
199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古静海寺旧址上修建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馆内不仅陈列了有关《南京条约》的实物和图片,还展示出有关中国近代与外国政府签订的1100多个条约,其中大部分为不平等条约》
1997年6月30日夜,南京各界代表齐聚于静海寺警示钟前。当零点到来,人声鼎沸,155下钟声,象征着155年后香港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铭记国耻,警钟长鸣。缄默已久的静海寺终于走完了屈辱的历程,也终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