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门户——张芝山镇

家乡区县: 江苏省通州区

  张芝山镇位于江苏省通州区最南部,濒江临海,南距长江不足十公里,西与国家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南通市相接壤,东与川港镇相邻,北与姜灶镇毗连,面积30.2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张芝山镇兴北村。

  历史相传,三百多年前,这里是江边涨滩,逐渐有人在此开垦定居,有个名叫张芝山的人在此开片小店,由于地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集镇,由此命名张芝山镇。解放初为川港区的通海乡。1957年由通海、川南两乡和民安乡的一部分合并一个大乡,仍称通海乡。1958年,由天星乡和通海乡的一部分合建友谊人民公社。1959年,友谊公社并入川港公社后,划出部分大队,另建通海公社,后更名为通海乡。1984年随着全市撤乡建镇,命名为张芝山镇,是原通海区工委的所在地,一直是通南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镇。1992年,全镇面积30.2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267村民小组数)。2001年2—3月,在行政村、居委会合并调整后,辖10个行政村(25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

  张芝山镇位于通州区南首,是上海通向苏北的“第一门户”,区内拥有可通航500吨以上的通启运河,还有5分钟内就可以进入的便捷铁路交通。苏通大桥通车后,直接把张芝山镇纳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

  通州市张芝山镇位于通州市最南部,西邻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即将完工的“苏通长江大桥”的北桥头堡,通启高速、苏325、336省道、通启运河以及即将建设的宁启铁路横穿该镇,金江大道、张江公路以及“苏通长江大桥”北接线段均纵贯镇域。有着良好区位优势的张芝山镇在苏通大桥通车后将融入上海一小时生活圈,届时,与苏南乃至整个江浙沪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将大大增强,交通上的便利以及政策上的优惠不失为投资者的明智之选。

  张芝山镇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投入400多万元加强“三园一区”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南园区建设,加快北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在南、北园区开发接近尾声之机,着手中园区的开发。同时启动塘坊村家纺工业园,首开发600亩。采取“以外引外、委托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多种招商途径,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外资内资一起引,推进该镇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发展,张芝山镇被通州区政府评为“项目建设先进镇”、“示范工业园区”。张芝山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交明显,被评为“南通市安全镇”,捧回通州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定杯”。

  通州区首家乡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在张芝山镇成立。张芝山镇拨出专项经费购置微机及相关软件资料,建立规范的人民调解庭,制定回避、督察、奖惩等13项制度,从镇综治办、司法所、保安队等单位选派骨干从事日常工作,“法院管不着、村居管不了、乡镇管不好”的社会矛盾,均由“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处理,整合综治、司法、文卫23个部门和单位的民调人员协同参与调 解工作,按照公正、公开、廉洁、市郊的原则,实行免费咨询、免费调解、免费服务。“社会矛盾调 处中心”初显成效,成为为民排忧解难的“老娘舅”。推进自来水引江供水工程,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从石江公路川港段引江总管上接管(全长4.2公里)引水,成为通南片第一个饮用长江水的乡镇,加大投入,加强镇区环境整治和秩序整顿,镇容镇貌发生显著变化。

顾雪玉(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