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繁峙县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创卫经验,工作开展时也有不少质疑,但繁峙有自己的办法。 “‘创卫’是一项系统工程,起点高、规模大、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多。当然,一开始也有不少人表现出了畏难情绪,比如陈年垃圾、粪坑改厕、乱搭滥建等都很难,不知道怎么做。”但是,武宪堂认为,创卫不怕问题困难多,就怕思想认识不到位。为了解除干部心中的思想疙瘩,县委、县政府多次专门召开各级层面会议,做通干部们的思想工作。
为保证“创卫”活动中不走过场,繁峙县对照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标准中的9大项52小项,列出该县创卫攻坚的46大项259个小项内容,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所有机关干部分别加入市容保洁、市场整治、健康教育、爱卫教育、除“四害”等工作组,形成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包点干的网格化管理,确保不漏掉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个死角、不留下一个盲点。
特别是当时在繁峙县挂职的县委副书记尚建军,被县委任命为繁峙“创卫”指挥部的总指挥。正是这位“临时工”不惜牺牲双休日,亲自了解每个地方的情况,解决一个又一个“创卫”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实际行动鼓舞了人心、凝聚了合力,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干部开始在“创卫”中脱颖而出。再加上前后任领导的“无缝对接”,当地的老百姓不仅理解、支持这项工作,还主动与干部们协同作战。
“创卫过程中,老百姓感觉环境变了,大家都受益了,也就开始想办法怎么能把创卫搞得更好,而且还很积极地牺牲小我服从创卫大局。”原繁峙县卫生局局长张顺和说。
数字见证成果。创卫期间,繁峙县对城区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硬化80多条小街小巷;彻底清除街头小广告和“牛皮癣”18000多条;新建5个便民市场,使全县市场总数达到8个,彻底取缔了马路市场;对213户“五小”行业和公共场所单位进行了达标改造;新建、改建24座公厕,在城中村改造了3500多个无害化卫生户厕;对火车站站前广场进行了改造,并新建了候车室;滨河公园向西延伸1.3公里,与新建的县城西环路相对接;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等。
如今,走在繁峙县城里,已看不到所谓的“污水横流靠蒸发,垃圾遍地靠风刮”的“惨烈”景象,不仅垃圾不见了,管网也悄然入地了;公厕建起来了、市场也规范了,俨然一派城市景象。 忻州市委市政府曾提出,要及时总结提炼“创卫”工作中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坚持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标准理事,抓好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那么,近年来繁峙县又是如何将“创卫”成果保持得这么好呢?
“创卫难,守卫更难。创卫时有人抓、有人管,参与积极性也高;创卫后,如何保护创卫成果,防止‘死灰复燃’,需要有一套办法或制度来约束。”繁峙县委副书记杨松树将繁峙县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办法总结为三点:思想再统一、认识再提高;制度保障、加强管理;城镇功能逐步完善。
在思想认识方面,繁峙县专门成立了创卫长效机制建设领导组,研究、制定和保障创卫长效管理机制;在总结创卫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繁峙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长效管理机制手册》、《各部门和工作人员工作职责》;成立了“五人剖析小组”,对巩固创卫成果中,工作不力、管理不善的单位负责人进行认真剖析、追究相关责任;同时,该县团委与教育局专门开展“小手拉大手”教育活动,从小孩到大人全面提高文明卫生意识,形成千家万户自觉行动。
在加强管理方面,围绕创卫成果的巩固提升,繁峙县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联创联建、综合执法、居民自治“三位一体”的县城长效管理机制。同时,繁峙县将国家卫生县城建设各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全力提供资金保障。如今,市容环卫队人员已增加到320人,并且都参加了伤害险;环卫设施的维护和环卫车辆的运转经费也由创卫前的3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20万元,保证了环卫工作的正常运行。
在城镇功能完善方面,2012年,繁峙县投资800多万元,升级改造了滹源大街、西泰集贸两个市场,实行了全封闭仓储超市化运营模式;2013年又投资700万元为5000户城镇居民开展天然气入户工程,投资1235万元对污水处理中心系统进行改造提质,新建排水管网2530米等等。
正是有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办法,如今繁峙县的创卫巩固工作已成为了规范化、日常化管理。这只昔日的“丑小鸭”也成长为美丽的“白天鹅”,成为了忻州市“集成创卫”的典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