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县名的由来,缘于建县前夕,庐陵郡守与南昌万寿宫的道教大师郭璞等人沿赣江考察,他们见赣江与恩江在吉水汇合处,有一沙洲,二水缭绕于该洲之间,俯视流水,状若“吉”字,于是以“吉水”命名,县名由此面来。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吉水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夏商时,吉水属扬州。春秋时,吉水为吴地。战国时,吉水先属越后属楚。秦、西汉时,吉水属九江郡之庐陵县。东汉至南北朝时,吉水被石阳县、吉阳县分而治之。隋朝初期,吉水为庐陵县辖地。
隋朝大业年间(615—617),吉水设县。当时划出庐陵县水东11乡设立吉水县,治所设在文峰。此后,吉水的建置,立废更迭,变化频繁。唐乾元年间,吉水由县改为吉水镇,唐末时又由镇改为吉阳场,史料中有解世隆“筑城吉阳场,时吉水久废为场”的记载。五代杨吴时复为县,隶属新干都制置使。南唐初,吉水由县改为吉水场。950年,吉水由场升为县,归吉州管辖。治所仍设文峰。
北宋、南宋时,吉水以县建置未变,但管辖区域却有所变化。1054年,将吉水的云盖、龙云、兴平、永丰、明德5乡划出,设立永丰县。1092年,将庐陵县的同水乡及新嘉里与吉水县的顺化乡互换。1151年,又划出吉水的迁恩乡归永丰县管辖。
1295年,元朝流治者将吉水由县升为州,这是吉水历史上的最高建置。1369年,朱元璋将吉水由州降为县,隶属吉安府管辖。此后630多年里,吉水以县建置未变,直到今天。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治所设在今吉州区。历史的长河中,吉安的治所却有一段时间设在吉水。公元96年,东汉和帝将新干、庐陵县北面的地域划出,设立石阳县,治所设在吉水县城往北8里处的固州村。191年,汉献帝分豫章郡而设庐陵郡,治所先设在新干,280年时又迁至固州,与石阳县治所同在一起。589年,隋文帝将庐陵郡改名为吉州,将石阳县改名为庐陵县,并把吉阳县并入,但州、县治所未变。682年,吉州的治所才由固州迁到现在的吉安市区。今天,固州村仍存有吉州亭、石阳古城遗址,吉水也有“吉州驻固州,代代出知州”的民谚流传。
皇寮书院是吉州驻固州时创建的。唐贞观年间,当时任吉州通判的刘庆霖在固州西北边的竹林里创建了皇寮书院。该书院是全国设立时间最早的书院之一,比唐明皇设立的丽正书院还早七八十年,在中国书院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皇寮书院在史料中多有记载,《全唐诗》所提及的11所书院中,就有皇寮书院。
吉水建县后,由于管辖区域的变化,使欧阳修、文天祥、胡广等先贤的县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欧阳修(1007—1072),今永丰沙溪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因1054年设立永丰县,欧阳修48岁时就由吉水县籍变更为永丰县籍。文天祥(1236—1283),今青原区富田人,南宋丞相、文学家。吉水建县后,富田一直归其管辖。明朝时,富田才划归庐陵县管辖,2000年又划入新设立的青原区管辖。胡广(1370—1418),今青原区天玉人,明朝状元,官至翰林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天玉镇系临江乡易名而来,原是吉水辖地,上世纪末因隶属关系的变更,现归青原区管辖。
1300多年的沧桑岁月,使吉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翻开史书,有“吉水文风盛于江右”、“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记载 。走近百姓,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都堂、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民谣流传,这些都凸显了吉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