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邦乂(1085—1129),字希稷,吉水县黄桥镇杨家庄人,舍生取义的抗金名臣,谥号“忠襄”。
一世:杨辂。据杨万里作《宋故赠中大夫徽猷阁待制谥忠襄杨公行状》载:“公讳邦乂,字希稷,胄出汉太尉震……其后遂为吉州吉水人也。”庐陵杨氏尊杨震为远祖,尊杨辂为始祖,如湴塘村《忠节杨氏总谱》载:“至辂,仕南唐,徙庐陵焉。”杨辂娶郑氏,生二子:锐、鋋;继娶郭氏,生三子:锋、钊、耸;再娶郭氏,生四子:职、聪、栋、梁。
二世:杨锐。杨辂长子,字云峦,自号山庄居士,一生以教书为生,隐居不仕,为择新居,杨锐与父亲、弟弟沿赣江而下,辗转来到吉水县六十二都鹧鸪山东南3公里处,在此开基立业,村名为杨家庄。娶刘氏,生一子。杨锐葬于吉水尚贤乡下牢株村大坪地。
三世:杨宏嗣。娶傅氏,生二子,长子杨延安,居杨家庄上径村;次子杨延规,居杨家庄。
四世:杨延规。娶侯氏,生五子,长子杨克俭,次子杨克用,三子杨克弼,四子杨克宽,五子杨克类。
杨延安生三子,长子杨时清(字克明),次子杨时澄,三子杨时江。
五世:杨克弼。官康州牧、大理评事。娶萧氏,生四子,长子杨泽,次子杨怀,三子杨丕,四子杨亨。
杨克明,属杨延安世系,曾客居于洪州新建县,生四子,长子杨允济,次子杨允素,三子杨允接,四子杨允齐。杨允素徙居泰和县,为泰和杨氏始祖,杨士奇为其十六世裔孙。
六世:杨亨。杨氏族谱中又称为杨允亨,北宋仁宗明道年间(1032—1033)中举人,教授乡里,未入仕,娶郭氏,生一子。
七世:杨中谨。字愿夫,隐居不仕。娶曾氏,生二子,长子杨同,次子杨兴;继娶庄氏,又生二子,三子杨惟圣,四子杨惟贤。
八世:杨同。据杨万里为杨邦乂撰写的《行状》载:“曾祖亨,故,不仕。祖中谨,故,不仕。父同,故,潭州司户参军,赠宣议郎。”杨同(?—1085),字子庄,元丰五年(1082)中进士,官长沙民掾、潭州司户参军,因孙贵赠宣议郎。杨同生三子,长子杨谊直,次子杨伦,三子杨邦乂,而杨邦乂则使杨氏家族大放光彩。
九世:杨邦乂。杨邦乂尚未出生,父亲就已去世,为遗腹子,少年时母亲陈氏又去世,两个哥哥供他读书,并赴京城求学。据杨万里所作的《行状》载:杨同去世“后五月公始生,未冠而妣陈氏即世。兄弟三人更相为命。公天性逊,弟视兄犹父”。
据《忠节杨氏总谱》之《杨庄延规公派克弼幼子亨支系图》载,杨邦乂生有五个儿子。长子杨“振文,邦乂公子,行大郎,字文发。以父荫,终朝请郎,提点坑冶铸钱司主管文字”。杨振文又称为杨相,因为是长子,后来徙居南京为父守墓,周必大曾为其作《次韵杨文发承议》诗。杨振文生二子,长子杨炎正,次子杨潜。
次子杨“郁文,邦乂公子,行二,字文昌,以父荫,任迪功郎、江西安抚司准备差遣”。杨郁文后来徙居浙江。
三子杨“昭文,邦乂公子,行三,字文明,以父荫,终鄂州武昌令”。杨昭文留居吉水杨家庄,王庭珪为其作《与杨文明书》诗,胡铨也有赠诗。
四子杨“蔚文,邦乂公子,行四,字文黼,以父荫,官终潭州沣陵丞”。杨蔚文的诗名很有影响,有《游老君洞》等诗留世,胡铨曾作《次韵答杨郎蔚文双竹诗》赠之,王庭珪也为其作《与杨文黼书》《次韵杨文黼》等诗。杨蔚文生三子:杨松、杨梦信和杨森,均与杨万里有交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