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麓斋书院是元代江西的一所知名书院,坐落在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山天柱峰下。书院始建于宋末,鼎盛于元代和明初,衰落于明代中期,院史有300余年。
天柱峰又称为鹿峰,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某日有一位得道老者乘白鹿在南山最高峰歇息,村民想走近求见,老者却乘鹿飘然离去,于是山峰名为鹿峰。一说是南山最高峰的外形像鹿角,挺拔矗立,村民以外形命名。杨万里曾吟诗描绘该地景色,作《登天柱冈》诗曰:
云外千峰斗速行,山尖一树独分明。
不知林下人家密,倚杖忽闻鸡犬声。
江南才子解缙游览天柱峰后,说“其前衍为平畴,两山对峙,圆如覆釡,曰金鱼峰。皆可爱赏。山下有涧,深倍寻丈”,实在是一处风景优雅之地。
南麓斋书院的创建人杨桂,字叔芳,号学睡,宋末时人,家居黄桥镇杨家庄,因是杨邦乂后裔,身份特殊,才有机会赴太学求学,并拜刘静春为师。刘静春,又叫刘清之,樟树人,绍兴年间中进士,是一位极有才学之人,著述甚丰,有《曾子内外杂篇》《训蒙新书外书》《诫子通录》《墨庄总录》《祭仪》《时令书》《续说苑》和《农书》等。杨桂潜心钻研学问,精通“《诗》《书》《易》《春秋》,下及天文历数,靡不研究精著,著有《五经辨疑》《历法》《五行论》”等。杨桂崇尚节义,在太学求学时,曾率众学子上书,斥责奸相贾似道乱政,并自叹:“水火怒,文明将食,此天道、人事将代易,时也。盖归乎哉!”南宋灭亡后,杨桂誓不出仕,在家乡杨家庄隐居,庐陵老乡文天祥和邓光荐等人均有赠诗,诗中称他为“学睡先生”。
为了使家乡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杨桂决心创建书院教授学生。经勘察,他选择杨家庄东南三四里、湴塘村旁的南山天柱峰山麓处建书院。书院坐北朝南,占地300平方米,青砖碧瓦,古朴雅致。杨桂亲自题写“南麓斋”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上方。因杨桂曾到太学求学,知识渊博,著述甚丰,吉安、宁都、樟树、新干、新余和临川等地的学子均慕名而来,以致“四方学者,争造其门”。对前来求学之人,杨桂因材施教,精心培养,“以经学授清江范德机,是为文白先生;以历法授习吉翁,而习以天文、数学授临川钟朗”。范德机即范梈,又称文白先生,樟树市人,学成后与虞集、揭傒斯、杨载齐名,时称“元诗四大家”。此外宁都人习吉翁、临川人钟朗等均为历史名人,正因如此,书院名声大振,“南麓之学遂行天下”,可谓盛极一时。
杨桂去世后,书院仍由乡邑大儒授徒。这里必须要说到杨文川一家三代。据解缙作《〈杨氏济美集〉序》载:“杨氏文川先生,讳中,字伯允,遗文七首,诗三十九首。济美先生,讳舟,字道济,文二十六首。季琛先生,诗文若干首。曰:济美者,一家三世作也。”杨文川,名中,元代人,杨桂之孙。范德机曾拜杨桂为师,杨文川则拜范德机为师,为此范德机作《和答杨茂才》诗曰:
始我南山居,与子共朝夕。
服事子尊君,德义蔼宿昔。
焉知二十载?万变如顷刻。
渔钓负平生,浩荡随所适。
进惭负官义,退愧寻幽迹。
而此山水间,时勤问消息。
夜深欵岩扄,萝月在屋翼。
清言溢前闻,子学自有力。
世好将未忘,相资庶有得。
茂才又作茂材、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称茂才,明清时称为生员。杨文川求学刻苦,治学严谨,揭傒斯称赞说:“范公之诗,清江傅若金得其神,庐陵杨伯允得其骨。”杨文川学成回乡后,退居南麓斋书院,专心教学,如“弟子弥进,若渝川黎应物、庐陵刘粹中、里族杨撝谦皆知名”。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南麓斋书院曾被战火所毁。不久后,杨文川的儿子杨济美在原址重建书院,招收学子,培育人才。明王朝建立之初,杨济美又扩建了南麓斋书院,“缭以周垣,高明壮宏,有加于前。聚书数千卷,俾黻与弟诵习其中”。不久后,他请曾任中书舍人、擅长书法的詹孟举重新题写“南麓斋”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口。杨济美去世后,其子杨季琛担任书院山长,解缙因受杨季琛、杨黻父子之托,作《南麓斋记》,他在记中感叹说:“国家代迁,陵谷俱变,而南麓一斋,弦诵之声相续不绝。”
南麓斋书院为什么最终走向了衰败呢?原因有三。其一,师资力量渐弱是主要原因。南麓斋书院的创建者杨桂曾到太学求学,算是鸿学大儒;杨季琛一家三代,在庐陵可谓是书香世家,为书院声名的远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黄桥杨氏家族没有出名儒,书院也就培养不出优秀学生,书院的名声自然会下滑。其二,书院与官学的此消彼长。朱元璋晚年,朝廷大办官学,此后一百年时间里,官学发展迅速,私家书院几乎处于停顿之中。直到明代后期,随着官学败坏,私人书院才又开始发展。其三,石莲书院和仁文书院的兴盛。罗洪先辞官归乡后,在阜田镇石莲洞创建正学书院,因有状元身份,所以正学书院一段时间内在全省范围内很有名气。仁文书院因邹元标在吉水闲居期间经常前去讲学而名闻吉安。这两所书院分别坐落在南麓斋书院东、西两侧三十里处,南麓斋书院在师资、生源和经费方面处于劣势,至明代中后期,南麓斋书院默默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