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兴化的大型文艺演出中,“板凳龙”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艺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和万名观众的赞誉。
说起“板凳龙”,先要从沙沟的东岳庙说起。沙沟古东岳庙充满了龙的色彩,大殿中间的东岳菩萨身穿龙袍,东西两根朱红漆柱上浮雕着两条盘龙,其形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东岳庙建成后,镇上的男女老少纷纷来庙里朝拜、烧香叩头,祭拜时每人总要带着一张“叩拜的小木凳,用柏木或红榆木制作,长约28厘米,宽约12厘米,高约14厘米,其式样就像八仙桌四边的木琴凳,凳子虽小却十分精致。因为拜佛的人多,所以大殿上摆下的小凳也多。当人们每叩过一次头站起来时,发现摆在地上的小凳,弯弯曲曲,很像一条条龙的形状,以为这是神的造化、龙的显灵。后来在祭祀仪式时,人们有意识地先将小凳摆成龙的形状,然后再祭拜叩头,这就是“板凳龙”的雏形。
古时的沙沟镇庙多,庙会自然也多。每次出会,各种彩灯云集,群众文艺纷呈,据传,南北二京的人都赶来观灯。所谓出会就是菩萨出巡,接受民间的香火。届时要把庙中的菩萨请到彩装的红木大轿上,由八名壮汉抬着大轿,众人簇拥前呼后拥,沿街商家和百姓燃放鞭炮迎接、大香大烛祭拜,紧随大轿的后面则是各种形式的表演队伍,沿街游巷绕镇行走一圈,万人空巷,人如潮涌。尤以“板凳龙”节目最为精彩,许多外地观众赞扬不绝。
东岳庙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明清以来,东岳庙会的队伍中总有一支板凳龙的队伍,人们手举“拜香凳”,按五个龙身(即五张“拜香凳”)一组,最后一个持有龙尾,随队伍行走。由于沙沟镇的街道不宽,有些小巷只能容纳一人行走,加之看热闹的人多,“拜香”队伍中的人怕把凳上的彩装弄破,只好将贴有图案的小凳举过头顶,组成了一条条起伏蜿蜒的龙的造型,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沙沟“板凳龙”。
民间艺人李兆龙是个纸扎匠,据传他已有五代制作“板凳龙”的家史,清末时期,他父亲制作“板凳龙”久负盛名。他综合了众人的智慧,在出会时给每个“拜香凳”的凳面上糊上一层白纸,又在上面粘上红、黄、青、蓝等色彩的鳞形纸片,巧妙地设计出一长条形态各异的“板凳龙”。至今,沙沟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兆龙,会造龙”的故事。板凳龙是庙会的传统保留节目,一代一代的沙沟人对“板凳龙”的表演形式进行了传承和改进。“板凳龙”有它的独特性,为了表演方便,在“拜香凳”两只脚中间加了一根横撑,以利于一只手高举。在出会队伍排列上,人少组成独龙腾空、二龙戏珠的造型,人多则组成五龙闹海、九龙会聚的造型。后来又将“板凳龙”的形式变为文艺形式搬上戏台,为了将表演更艺术化,把小凳改成大些的凳子。在龙的造型上也由简陋粗糙向精绘细制过渡,在彩绘上也增加色彩变化,有白龙、金龙、青龙等造型,使龙的形象更丰富,神态更逼真。1945后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沙沟人民和新四军召开了庆祝大会,举行了文艺演出,“板凳龙”作为一种喜庆的文娱节目参加了演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沙沟镇的群众文艺演出中经常将“板凳龙”搬上舞台展示。
“板凳龙”是沙沟古镇深厚文化底蕴孕育出的结晶,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特的水乡风情。它从东岳庙会的祭祀表演活动,演变成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节目,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板凳龙”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过行了发掘整理,在保留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表演形式,大放异彩,在江苏省文物节的开幕式上还应邀演出。沙沟镇党委、政府对沙沟“板凳龙”的挖掘、研究、创新做了大量工作,拨出了专门经费,文化站落实人员管理,让这古老的民间舞蹈得到发展、新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