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古今名人3

家乡区县: 枣庄市薛城区

*孟尝君

姓田名文,田婴之子,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薛国(今滕州市张汪镇)人。田文继位后,他轻财下士,广招八方志士仁人。不久,门下食客达3000人,境内百姓达6万余户。公元前298年,秦昭王闻知孟尝君贤能,聘为国相,后听信谗言,将孟尝君囚禁。孟尝君派人到昭王幸姬处求释,幸姬欲得狐白裘。孟尝君有一门客有“狗盗”技以有,从秦王宫藏中盗出了狐白裘,献给了幸姬说服了昭王,昭王才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即更名出逃,半夜至函谷关。有一门客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众鸡齐鸣,骗开了关门,方才逃出。后孟尝君又被齐缗王聘为齐相。在任期间,他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赵,发展合纵抗秦势力,使齐国名声大震。有一年,门客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他竟“窃矫君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并称“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后因同姓田甲劫缗王,遭人诬告。孟偿君谢病归薛时,“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卒后,葬于薛城东北隅(今滕州官桥镇狄庄北),现墓址尚存。

*叔孙通

汉家儒宗,汉初薛国(今滕州)人。陈胜、吴广起义后,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在彭城率领儒生弟子百余人归顺刘邦。刘邦并不喜欢儒学,对儒学持轻蔑态度。但由于叔孙通聪明机警,善于言辩,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还是得到了刘邦的赏识。叔孙通见刘邦为群臣无礼而忧虑,召集儒生,参照周朝和秦朝的礼仪,并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汉代的朝仪。汉孝文帝即位后,对叔孙通说,先帝国陵寝庙的礼仪和管理,群臣都不懂,还是你负责吧,于是叔孙通又任奉常,并制定了宗庙仪法。叔孙通不仅帮助刘邦整顿了朝纲,而且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他的一生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着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匡衡

字稚圭,西汉着名经学大师、汉元帝丞相,封乐安侯。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匡衡幼年芳菲好学,勤奋努力,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读书不但刻苦勤奋,而且说《诗经》见解独特。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之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匡衡通古博今,敢于抗疏,刚直不阿,是两汉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

宋苗著(2015-04-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