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右玉,名声在外,美名远扬。
在过去可不是这样,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如果不是本地土著,或者从本地走出去的人,谁知道你个右玉还是左玉?不知道。我上大学的时候,说我是右玉来的,同学们一脸茫然,问我说右玉离山西还有多远?好像我们右玉是西非某一个地方的小国家。
现在不同了,右玉现在很有名,有名是因为出名,出名是因为这些年宣传力度大,宣传力度大的背后,是有硬气的东西撑腰,说话不底虚。这个硬气的东西,就是现在右玉的生态环境,再加上明清时期众多的地上文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右玉特色的文化生态景观与文化生态氛围。
我想提这样一个口号:“冬住海南,夏居右玉”。
你看,我们右玉,有杀虎口为代表的明长城,我们又是中国的“古堡之乡”,长城延山走,苍水行地流,有全国唯一的“水上长城”;我们右玉,有著名的西口古道,是明清时期出口外的重要商贸口隘;我们右玉,现在的森林覆盖率为52%,为山西省第一,在荒脊缺水的山西,右玉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年每天的空气质量都是二级以上,地处北方干旱风沙源区,但全年没有沙尘暴;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00毫米,空气平均相对湿度为70%,年平均气温3.6度,全年的无霜期不到100天,每年六一儿童节才结束最后一场霜冻。夏季凉爽宜人,冬季雪多风寒。
这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呢?这些年,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现代观念指导下的旅游开发已经步入正轨,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无论是接待能力还是旅游硬件设施,一点也不比别的地方差,小城,草地,林地,水源湿地,长城遗迹,再加上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俗,你到哪里找这样的地方。
右玉以前风特别特别大。明代王越有诗:“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唐朝岑参有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说的是唐代的边地,其中包括右玉。
一般地方是冬天和春天刮风,“北风吹,雪花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等等;而右玉,不仅冬春,就连六、八月这样的夏、秋季节,也都照刮不误,正所谓“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年一场风,从大年初一刮到大年三十”。
右玉的风大,我们的老百姓称之为“大黄风”,黄风一起,昏天黑地,云悲河哭,有速度,有重量,往风里伸出手捞一把,张开手就是一两多沙子。我们的右玉老城的北城墙,生生让沙给背起来,风过沙走,沙进人退,不得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县城迁出来。
——摘自一位已过半百的右玉人记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