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汕尾,一定要品尝汕尾的‘男女’,否则,你会留下终身遗憾的!”——向以幽默风趣在圈内闻名的汕尾知名作家王万然先生语惊四座。
当着市领导的面,居然提议大家“一定要品尝汕尾的男女”,着实让“精彩汕尾丅行”采风团的男女作家们吓了一跳。
太没正形了,有些离谱了哦?几位女作家一起用质疑的眼神盯着他。
万然兄不解释,脸上还露出坏坏的笑。再看市委、区委领导,没有责怪意思,脸上也都是宽容地笑。
最后,还是由市委卓副书记点破了谜底:汕尾的“男女”,不是汕尾的男人女人们,是汕尾一道风味独特的菜肴。
菜名“男女”,怪怪的。在汕尾城区区委担任领导职务的作家林建隆先生进一步介绍:这道菜肴的主材取自于我们汕尾遮浪半岛的红海湾畔,是一种贝壳类生物,呈圆形,据说是属于学名叫做珍珠贝的同类,但在我们汕尾人的口语中则都称之为“男女”。 这种“男女”独产于红海湾的白沙湖,一离开了白沙湖你就难以把她养殖成活甚至失去她的本真。
当地为什么要把这种珍珠贝叫做“男女”呢?传说与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与如来佛主有关。但是,今天我不告诉大家,明天各位去我们红海湾采风你就知道了——林建隆先生故意卖了个关子。接着,他又问:南海观世音就是我们汕尾人,各位知道不?这一问,又让大家一头雾水。
次日,采风团一行来到红海湾,踏勘了遮浪半岛上的神话传说遗迹佛印石、佛留沙、甘露泉、得度石、莲花石、柳基,拜谒了观音宫,欣赏了据说是观世音自拟的“观海有色西江月,听世无音南海潮”嵌字联,体验了柳基遮浪红海湾畅游的乐趣。
直到晚间聚餐,我们才知道为什么“南海观世音”的籍贯是汕尾和那道美味佳肴——“男女”的前世今生。
如果说佛教是典型的“舶来品”的话,那么“南海观世音”可以说就是地道的中国“土产品”了——观音就是汕尾人。“观世音”是众多菩萨中的一个,可为何“观世音”前面要加上“南海”两字,来汕尾采风以后才搞明白。
千年前的一个农历六月十九日的中午时分,天气出奇的好,万里无云,风和日丽。
这时候,在华夏大陆南端风光绮丽的遮浪半岛东侧,从一望无际、风平浪静的南海上慢慢驶来一只小船。
这是一户渔家(俗称昼民),户主姓关,原籍是广东西江人,他为人厚道,乐善好施,虽然自己的生活过得不怎么宽裕,但只要别人有困难,就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出手相帮。
夫妻俩一连生了三个孩子都是男孩,便很想再生一个女孩。可是,这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第四个孩子生下来了,仍然是一个男孩。不过这个男孩眉清目秀,很像一个女孩子,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就把他当女孩子打扮,并起了一个女孩名,叫四娘。
关四娘自幼荤乳不食,也不像一般的小孩子那样喜欢哭闹,出生几个月便可说完整的话语;他天生仁慈,有一次看见一只小蚂蚁掉进水缸,竟会自己找来小凳子垫高,将小蚂蚁救起。他聪明伶俐,十分懂事,不但父母非常疼爱,几个哥哥也将他当作掌上明珠,呵护有加。转眼间,关四娘长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
这一天,老关一家来到遮浪这个地方,看见这里景致宜人,加上自家淡水、粮食及柴火差不多用完了,便决定泊船上岸。上了岸,便发现远处有一间茅舍,老关夫妇喜出望外,连忙提着几尾刚打捞的鲜鱼,带着几个孩子前去拜访。
茅舍主人看见有客人到来,十分高兴,连忙擦凳端茶。
老关连比带划,才让茅舍主人明白过来:他想用鲜鱼换点粮食。可是不巧的是,茅舍主人自家的粮食刚好也用完了,只剩下一点糯米粉(据史书记载,海丰一带的糯米碾粉的历史悠久)和红糖,还是过节留下的。他倾其所有,将糯米粉和红糖送给老关一家,但说什么也不肯收下鲜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