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县境内有一些分散个体小手工业。解放后发现有唐、宋时期手工业作坊遗址,如南渡义新陶瓷窑遗址,樟木思英涧塘岭冶炼铸造场遗址,诚谏河三、筋竹清水坑、大古静、樟木探花、城郡、南渡黄枝山等矿井残迹。民国22年1933,竹纸每年出品约2000余担,陶器约2万余件,切烟约1千担,炮竹约5万余包。此外还有木器、竹器、铸铁镬、酿酒及加工蒸樟油、桂油等业。民国16年至,22年,宾阳人在糯垌开办尚德公司和大有公司,在太平古谢村开采钨矿,年产量20—60吨。31年,归义保太村阳地坡冼义记(商号)合股开设同光火柴厂,手工操作,日产量200包左右。35年,县内手工业有打铁业51家,铸造业(犁头、铁锅、铁镬)2家。酿酒业30家,陶瓷业2家,竹织业39家,木器加工业45家,棕草制品业8家,土纸制造业65家,纺织业145家,车缝业80家,蒸甑、油坊、水力碾米业30家,榨糖业12家,制革业14家,炮竹业20家。这些全属个体经营,从业人员约2100人,总产值为55.16万元(国币),占当年工农业产值的17%。
解放后,设立行政管理和生产管理机构,组织原材料供应,销售产品,勘探县内地下矿藏资源。50年代先后有广西区域调查队、区冶金204队、272队、274队、区地质矿产队区物探队、中南地质队等14个单位到县内作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初步探明矿源有铁、煤、铅锌、钨等30多种,为开发地下矿产资源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至1952年),开始兴办地方工业,个体工业还占着重要的地位。1952年底,县工业总产值为73.4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16%,其中全民工业企业只有电厂、印刷厂2个,总产值为11.28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15.35%;个体工业总产值为62.20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84.65%。
“一五”时期1953—1957年,1953年初,县内手工业有1035户,从业人员1850人,年总产值107.82万元。1954年2月,对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龙井、樟木、南渡、糯垌、马路等组成6个铁工生产合作小组和1—2个车缝生产合作小组,参加人数150人。当年12月将龙井两个铁工组,扩建为“岑城铁工生产合作社”。1955年6月,县召开手工业第一次代表会议,12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个,社员123人;生产合作小组26个,组员242人;后组织起17个社365人,人数占手工业总人数的24.3%。1956年1月,召开第二次手工业代表会议,掀起了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高潮。3月底,全县共组织圩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9个,社员1136人;农村的9个,359人,合计为58个,1495人,组织面达100%。此后,个体经营的工业、手工业全部转为集体经营。3月15日,成立“岑溪县手工艺联社”领导机构,指导基层社生产,协助解决原材料供应和产品推销、发展合作工厂,或合并国营,过渡为全民所有制等工作,是年总产值达95.86万元。1957年办起太平钨矿、牛卫铅锌矿、粮食加工等全民工业企业。当年底,县工业企业共53个,总产值272.1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7%。其中全民工业企业18个,产值183.14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67.3%,集体工业企业35个,产值83.81万元,占县工业产值30.8%,个体工业年产值5.2万元,占县工业产值的1.9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