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精神耀千古——鲁仲连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鲁仲连,又称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鲁仲连,战国时齐国高士,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列国,排难解纷,一生不肯为官。因射书救聊城,被世代传颂,至今延绵不绝。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出现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明显区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鲁仲连善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赵孝王九年(前257),秦军围赵都邯郸。他以利害劝赵、魏“义不帝秦”,赵、魏接受其建议后联合燕、齐、楚等国抗秦,邯郸围解。秦军撤退后,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他坚辞不受;又以千金相赠,鲁仲连仍坚辞不受,他说:“一个被天下人看重的士人,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别人排忧解难,而没有任何索取。索取回报,那是商人才做的事情,我鲁仲连是决不会做这种事的。”
战国时期,群雄相争,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燕昭王为了争霸天下,命乐毅带兵伐齐,很快攻占了齐国72座城池,聊城乃其中之一。不久,燕惠王即位,因与乐毅有隙,罢免了其官职,使骑劫代之。这时,齐将田单趁机率兵伐燕复国,用火牛阵破了燕军,杀死燕上将骑劫,乘胜追击,一气收复了齐国71城。秦庄襄公元年(公元前249年),田单率兵围攻聊城,因城池坚固,守将负隅顽抗,迟迟不能攻下,双方相持达一年之久,士卒死伤甚多,人民饱受战乱灾祸。
鲁仲连看到此情,便亲自来到齐军营寨,面见田单,请池暂停攻城,并亲笔书信一封,由东门射入城中,对固守聊城的燕将陈述利害,晓明大义,规劝他不要再昧于形势,作无谓牺牲。燕将见到书信,再三阅读,一连三日声泪俱下,迟迟不能自决。欲归燕,因与燕王有隙,怕被诛。欲降齐,怕因杀伤齐国兵将甚多,不被齐所容。不得已自杀身亡。守将燕军失帅,齐军很快收复了聊城。
齐王念鲁仲连射书却敌之功,要为他加官进爵。鲁仲连谢绝封赏,逃隐于海上,并表示:“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
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为了纪念这位才智超群义侠独行的高士,在聊城东门外鲁仲连射书处建有高士台,曾几次重修。据《一统志》载:"台高七十余尺"。台下辟有拱门,是进入东城门的必经之地,台的门洞两侧,各有石刻横额,东书"鲁仲连台",西曰:"旷古高风"。

赵雪麟(2015-04-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