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院寺,阁院寺俗称大寺,占地面积九百平方公尺,寺内现存天王殿、文殊殿、东西配殿、藏经楼、东西禅房等建筑,左右有配房,前有钟楼(今己圮)。除文殊殿外,阁院寺其它建筑都为明
清时所建。
据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测定,文殊殿的建筑年代为辽应历十六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据县志、碑刻及题记等资料考证,阁院寺始建于东汉,唐代重建,辽代大修。
现除天王殿和藏经阁为以后增筑外,大都保留辽代封建筑特点,并存有辽天庆四年(一一一四年)的铁钟一口。寺内现有刻碑五块,分别是辽应历十六年经幢、安修安禅碑记、明嘉靖年间重修碑记、正德年间钟楼碑记、光绪年间重修碑记。
最具特色的建筑当属文殊殿,文殊殿为主体建筑,又名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面阔和进深各三间,平面略呈长方形。殿建在七五米高的砖台上,前有月台,台上东西有古松两株。殿外檐装有各种球纹格扇门,形制古楼。殿内两壁有壁画,原有骑狮文殊像一尊,今毁。
文殊殿是阁院寺的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布瓦顶,高十二.五公尺,建筑面积四八四平方公尺,殿前有宽大月台,台上东西相对有两棵大松树,显得古朴庄严。文殊殿梁架采用的是「四椽伏对乳状,用三柱」的构架。殿外檐下斗拱之间的间距比例和造型都处理得非常严谨。
文殊殿后的两根内柱间原是一座大雕塑,神台上是骑狮的文殊菩萨,主像前边是两个倚立的女像。神台前面,左右各有一个护卫的神将,立在两个小的神台上。辽代这种类型的主殿,在中国仅此一例,可惜在卅多年前被拆毁。
中国现在的超过千年的土木结构建筑,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处(大概不超过5处),文殊殿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文殊殿是规模较大的,保存较为完好的,从来没有大修过的。中国现保存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建于唐代,虽比文殊殿早一百多年,但前两年还经过落架重修。
文殊殿是辽初官式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古建史上,它的减柱造、斗拱、窗棂、壁画、外沿彩绘及殿内原来的肉身像和院子东南角的古钟,是阁院寺的“七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