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僰文化

家乡区县: 四川省宜宾县

3000多年前,宜宾的三江两岸就有僰人居住。僰人虽然是一个消亡了的民族,但宜宾的僰文化,仍是宜宾历史文化的一支奇葩。

僰人是一个勤劳尚武的民族。僰人男椎髻、短服左袄,女丫髻长裙,皆为赤足。“辫发魋结”、“不鞍而骑”,骑马善战,剽悍勇猛。当时僰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雄盘险峨”,随遇而安,或以山为营,或屯居为寨,或沿川为沟,或洞穴为家。在珙县,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因此而得名的僰人村、僰人沟、僰人寨、僰人岩、僰人湾、僰人坳、僰人山等地名。在兴文县有一山曰“九丝山”,山上有城,曰“九丝城”,是僰人首领阿大王抗击明代官兵的重要战场之一。

僰人社会地位低下,常被掠去当奴隶,先秦時期的达官貴人以拥有“僰奴”的多少为身价的标志。东汉著名经学家服虔,曾在京城洛阳看到僰人女子为人作婢。僰人不仅人身失去自由,而且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僰人不愿意受压迫,经常“盗边”,奋起反抗,终在明代遭到朝廷的残酷镇压,终致消失。他们沒有留下只言片語,只有在坚硬的岩壁上留下的几百具悬棺、遗物、生产生活方式和原始艺术的壁画,给世人留下追溯线索,也给后人留下千古之谜。

僰人的农耕文化是原始的,《兴文县建武城崇报祠明碑》记,僰人为“火耕流种”,从事农耕,栽荔枝、种蒟(似桑葚植物),故在僰道境内,盛产荔枝和蒟豆。《太平寰宇记》卷79《郡国志》记:“西夷有荔枝园。 僰在夷中最贤者,古所谓僰僮之富。多已荔枝为业,园植万株,树收一百五十斛。”种植业具有一定基础。僰人还善竹工艺品,其工艺品甚至流传到西域或印度。在珙县麻塘坝悬棺博物馆,陈列着不少出土的僰人用品,有僰人的銅鼓、其中的一顶竹帽令人叹为观止,整个竹帽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僰人把蒟用来作酿造原料,酿出的酒取名为“蒟酱”酒,采用的酿造方法,叫“窨酒术”。今珙县的一些农村,还保留着僰人的“窨酒术”。

僰人善骑马,也常养马、贩马,马业兴旺。其所养马叫“羁縻马”,躯小而健,登山灵活,负重善驰,官府喜之曰“良马”。僰人入市贩马,与汉人交往,换回茶叶、盐、布匹等生活用品。

铜鼓在僰人文化中象征着财富、权利和地位。铜鼓在作战中用来鸣金聚众,招来同类,鼓舞士气。在兴文县、珙县僰人博物馆,均陈列着铜鼓。其直径有七、八十公分,高一尺,腰有四耳,鼓面有一副铜鼓徽,其形状为一圆圈,中间有放射状的图案,并铸有四动物,据说这就是僰人太阳鸟崇拜。僰人铜鼓分为天、地、人三个字号,最大的天子号铜鼓可值千牛,次之的可以值七八百、五六百头牛。得鼓二三,便可称王。僰人也用铜鼓作娱乐、作葬品,或作祭祀,以求福佑。2003年在兴文县九丝镇鹿舞村挖掘到的铜鼓,直径达63厘米。

僰人的丧葬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能突显僰人这种文化的一是悬棺,二是岩画。二者均在险峻的高岩上,为僰人存留下来的唯一文化遗迹。岩画以红色、白色作原料,用平涂手法绘成,线条粗犷流畅,造型古朴简洁。岩画内容是生活的写照,或马、或骑、或舞、或乐、或器、或鱼、或猎等等,岩画往往与悬棺相配,似乎有某种象征意义。

Anna_zdy(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