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五千年之伯夷精神(三)

家乡区县: 秦皇岛市卢龙县

  统一强盛的大唐,也对伯夷采取了表彰的态度。《贞观政要》载魏徵贞观十四年(640)上疏曰:“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臣以为与之为孝,则可使同乎曾参、子骞矣。与之为忠,则可使同乎龙逄、比干矣。与之为信,则可使同乎尾生、展禽矣。与之为廉,则可使同乎伯夷、叔齐矣。”(卷三《择官第七》)着眼点仍在“廉”。开元中,梁昇卿撰《古义士伯夷叔齐二公碑》,谓:“自历载所记,有国以来,事之美者,莫先于让。是故君老于位,命立叔齐,齐固辞以请伯,伯固辞以不嗣,遂相与义退,遁逃西周。当是时也,帝殷不臧,用错天纪,人弃莫保,以戴于周,周武王秉白旄,仗黄钺,经纶所以拨乱,威略所以龚罚,雷震万国,风行六师。二公于时推忠臣之诚,明死君之节,伏车而谏,慷慨沥血。且夫大运不以时旷,达节不以义距,黔首焉得以厌毒?鬼神焉得以无主?于是讨罪于商,为天下王。二公以立志贞也,检身操也。建侯戡难,不可以阙也;以臣伐君,不可以训也。相于国莫非其土,异于事不食其粟。乃西上首阳之山,歌《采薇》而死,盖天下义感之始也。”除了肯定伯夷之“让”,复赞扬其“不辱其身,不降其志”的“伏车而谏,慷慨沥血”。
至“特具承先启后作一大运动领袖之气魄与人格,为其他文士所不及”(陈寅恪:《论韩愈》)的韩愈(768-824)撰写《伯夷颂》,方赋予伯夷精神以新的特质:“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矣。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开篇举出特立独行的三等人:一是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二是一国非之力行而不惑者,三是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而伯夷又在此三者之外,是“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真可谓推崇备至了。
韩愈在《通解》中呼吁向古之“三师”学习,以挽回世间之颓风:  尧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促促然不知其让之为美也;于是许由哀天下之愚,且以争为能,乃脱屣其九州,高揖而辞尧。由是后之人竦然则言曰:“虽天下,犹有薄而不售者,况其小者乎?”故让之教行于天下,许由为之师也。自桀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故龙逢哀天下之不仁,睹君父百姓入水火而不救,于是进尽其言,退就割烹。故后之臣竦然而言曰:“虽万死,犹有忠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忠之教行于天下,由龙逢为之师也。自周之前千万年,浑浑然不知义之可以换其生也。故伯夷哀天下之偷且以强,则服食其葛薇,逃山而死。故后之人竦然而言曰:“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义之教行于天下,由伯夷为之师也。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扶持天地,功亦厚矣。    让、忠、义,是韩愈最推崇的三件美德,而伯夷就是“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的故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的代表。韩愈着意的不是伯夷的廉让,而是“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的精神,是他所代表的“士”骨子里应有“适于义”的“特立独行”的精神和意志。他尝学问,知义理,虽无常产而有常心,心中装着整个民族与整个世界。他敢于站到历史潮流的对立面,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敢于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不是“有求而为”,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尽责尽心。
唐代也有人对伯夷取保留态度。皇甫湜(约777-约830)的《夷惠清和论》 ,就认为以伯夷、柳下惠之所行校之圣人,“皆一方之士也”。具体说来,“彼伯夷者,揭标表于不灭,蹈臣子之所难行,信道之笃,执之如山,嫉恶之心,恶之如鬼,清风所激,有心必动,此其所长也;至于《传》之泛爱,《易》之随时,圣人之权,济物之义,岂止未暇,亦将有妨”。李德裕(787-850)《夷齐论》则说:“昔夷齐不食周粟,饿于首阳之下,仲尼称其仁,孟轲美其德,盖以取其节而激贪也。所谓周粟者,周王所赋之禄是也,谏而不从,不食其禄可矣。至于闻淑媛之言,辍飧薇蕨,斯可谓不智矣。夫薇蕨者,元气之所发生,四时之所顺成,日月之所烛,风雨之所育,周焉得而有之哉?若以粟者周人之播殖,则夷齐得非周人乎?反覆其道,尽未当理。然夷齐之行,实误后人。于陵仲子慕夷齐者也,乃至不义其兄之禄,洁则洁矣,仁岂然哉?厥后商洛四友,畏秦之酷,避秦之祸,岂止洁其身而已,然飧紫芝以为粮,饮清泉以为浆,终老南山,以养其寿,斯可谓仁智兼矣。”在政坛浮沉的李德裕,认为宣扬伯夷的“节”只是为了“激贪”,他更欣赏“仁智兼矣”的商洛四友,是很自然的。晚唐皮日休(约834-883后),隐居鹿门山,性傲诞,自号“间气布衣”,言己天地之间气也。作《鹿门隐书》六十篇,多讥切谬政,曰:“毁人者自毁之,誉人者自誉之。”又曰:“古之杀人也怒,今之杀人也笑。”皆有所指云尔。从气质与经历与而言,皮日休与伯夷颇有相似之点,然亦言:“不仕非君,孰行其道?不治非民,孰急天下?以非君乎,汤不当事桀,文王不当事纣也。以非民乎,桀民不赴殷,纣士不归周矣。故伯夷之道过乎高,吾去高而取介者也。”看起来,伯夷之高,确为功利在心之常人所难企及也。

 

能力秀:http://abc.wm23.com/W260292 QQ578935722

微博:http://weibo.com/u/2413765167/home?topnav=1&wvr=5

微信,微视:578935722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13765167 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lulong.html

微信号:wxd578935722,

 

卢晓(2014-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