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橙红绿青蓝紫,澄川似练桥如虹

家乡区县: 福建省新罗区

每一个城市,都需要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然后用故事去演绎她的生死离别,用历史去透�����她的沧海桑田。而这些,必须要有一个见证者。而龙津河,便是龙岩从千年走来的这位见证者。
(一)
人潮如海,花红柳绿,宽阔坚硬的钢筋水泥桥下,河流枯瘦寂寥。无人浣衣垂钓游泳,更没有桨声嬉笑吆喝声,唯见几咎水草,缓缓随波漂浮,象几缕白发扬起,似乎被这个充满激情的城市遗忘,何处去找寻曾经的繁闹与绮丽?
“九州有时而移,山川千古不易。”(郑渔仲氏地理略云)自古以来,这个城市无论名字还是属地,一直在发展变化中,从苦草到新罗到龙岩再回到新罗,虽然有三十一年归属过汀州,但近千年辖于漳州,最后终成气象,自成一体。历史象一个圆,历尽千年,又回到起点。但“清高虎岭之屏蔽如故,龙川藿溪之襟带如故也。”莫管世事如何变幻,河流山川如故,千年古城的记忆如故。就让我们沿着这条穿城而过的小小河流,去找寻这座城市的历史踪迹吧。
河流不仅带来蓬勃的生命力,更带来源远流长的独特文化。盛唐之初,从中原迁移南下之汉人,沿晋江、九龙江,穿漳平、越龙岩,过漳州,聚厦门,毕路蓝缕,繁衍播迁。在这片文化的处女地上,外来移民与原住民的交流融合,使文化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新群体的诞生。河洛文化在闽西地域存在的一千多年里,越来越多河洛人带着这种烙印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当我们回望祖先千年的迁徙路线,很难相信是这条小小的河流带动了整个民系的发展。


(二)
这是一条繁忙重要的水上交通线。我在位于龙津河畔溪南居委会地下一层展厅里,看到一幅龙津河旧景图:依山沿水的楼宇,青砖碧瓦雕花窗台,喧嚣繁忙的码头,船只来往穿梭,货物堆积如山;岸边是浣衣女子,船板上有翩翩少年……好一幅“清溪一带水潺潺,半边溪水半边街”的清明上河图。是的,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从南门至津头船运,是龙岩城唯一的水上交通。每天早上八点开始,各色客货木船扬帆起航、穿梭往来。每天下午,纤夫们拉着船纤,口喊纤歌,把船拉到南门码头,然后由水手们把货物挑到各店家经营销售。南门码头上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繁忙……
这是一条风姿绰约,温婉动人的河流。在月朗星稀之夜,三五好友漫步浮桥,只见水波粼粼,水月交辉,晶莹闪烁,如诗如画。古时龙岩八景之首的“龙川晓月”,当是如此境界。当年的龙津河,水面宽阔,深不可测,如一面碧玉;当年的夜空,澄明清澈,月色明亮。有不少诗文,记载着龙津河的婉约风采:“宝镜灵虚印碧波,龙川十里晓烟多,一声诶乃渔舟去,带得余晖尚满蓑”;“龙门千尺影瞳瞳,万派千流入海东,两岸茅村鸡送晓,行人犹在月明中……”(《龙岩县志》民国三十六年版)。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上游山川河流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河流渐渐瘦了,脏了,过去的盛况只能从历史故纸堆中寻找。母亲河,让我们如此心痛。其实今天的我们,一直在坚守着它,就象在坚守前世的约定,总希望能在清凉的月色下执手重逢。一届又一届政府,一场又一场治理,拆猪场,关矿山,通渠,清淤……多么希望,不久的将来,龙津河会重新回到“沙绕长堤水绕城,澄川浩淼月华明”的如诗画卷中。


(三)
河流,既孕育滋养着生命,也阻隔着两岸往来;既有生命的灵动,亦如脱缰的野马,祸福总相依。桥,能否让水祸远离,让洪福增多?如果说河流是自然天成,是上苍恩赐,桥梁则是人类智慧的凝聚,是充满故事的宝库。千百年来,龙津河上的桥梁,兴废修建,周而复始,望尽世事沧桑,见证时代变迁。其中有三座桥最为著名——东津桥、龙津桥和迎龙桥,它们由东向西,如一带彩虹,飞架南北,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也成就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位于城东的东津桥,是通往漳平的必经之路,自明朝起,兴废不一,时被水毁,当地人将乱石堆在河面,铺上薄板,宽不盈尺,供行人通过。可想而知这样的桥有多危险。
与东津桥遥遥相望的,是位于城西的迎龙桥(现通往老汽车站的西兴桥附近),这是龙岩的第一座石桥。在这座桥上,我们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虽然不是主政龙岩的父母官,却积极组织捐款捐物,亲自上工地指挥,还用文字记录修桥的经过,他就是龙岩名士王源。王源是龙岩西山人,明永乐二年考取进士,开启龙岩科举进士的先河。他已经从龙津河出发,走向外面广阔的世界,他当过太子的老师,主政过潮州,那里至今流传着“唐有韩愈,明有王源”之说,却并不影响他对家乡的眷眷深情,不影响家乡百姓对他的热爱与崇敬。
当年,县令胡君晟打算将这座木制结构的迎龙桥改为石桥,经费紧张,便把募捐的任务直接交给回乡探亲的王源。王源义不容辞,率领好善乐施者,捐钱捐物,招募工人,还记载下当年修桥的状况,尤其详细记载了石头的运送所动用的巨大人力物力:“劳万夫肩?运石,动经三五载,今制厚板钜舟,令石匠自运,阅周岁墩成……曳木之工,比之运石,仅十之一二……”王源不仅修迎龙桥,还组织重修龙津桥和东津桥,重修龙岩州学,重塑圣贤像……为家乡文化教育和基础设施做出不少有益具体的事情,更用出彩的诗文记录下家乡的山山水水,让文字穿越时空,为这个千年古城留下文化积淀,为我们点亮回家的路。


如果说河流是生命的源泉,是上天恩赐的雨露,桥梁就是生命主动蓬勃成长的活力与智慧,是一种灵动的不断变幻发展的生活。桥因水生,水因桥魅。水与桥,桥与人,太多说不完的人和故事。想起艾青的一首诗:“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当人们太多去关注桥面上的繁荣与奔逐时,千万别忘记桥下的河水,以及水面下伸入泥沼里的根基,那才是长桥千年负重的源头,是长桥坚定不屈的脊梁。

 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senayon_

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04755904.html
❤词条主页: http://www.wm23.com/wiki/uc/88846.htm
❤博客主页: http://blog.sina.com.cn/u/2615104695

senayon_(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