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历史

家乡区县: 黄石市阳新县

阳新历史悠久,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环境优越。历名下雉、永兴、兴国、富川等,素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之美称,是中国著名的苎麻之乡[1] ,也是湖北省林业和水产大县。
境内有省级生态旅游风景区-仙岛湖、七峰山,有湖北省最大的烈士陵园-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有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港革命旧址。

陶唐时为荆扬之域。
虞、夏、商属荆州。
西周为鄂王辖地,春秋归楚。
秦属南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始置下雉县,属江夏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阳新为富川,后改富川为永兴,时县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
唐代,县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永兴县置永兴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永兴军名兴国军,隶江南西道,领永兴县、通山县、大冶县3县。崇宁元年(1103年),属江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兴国军为兴国路总管府,属江西行省,仍领三县。十七年(1280年),兴国路总管府属江淮行省蕲黄道。十九年(1282年),属江西道。三十年(1293年),改属湖广行省江南湖北道。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克兴国,改兴国路总管府名兴国军。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大义元年(1360年),陈友谅改兴国军为兴国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兴国路为兴国府,属湖广行省。
明洪武九年四月(1376年),降府为州,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府,省永兴以州治,领通山、大冶2县。
清初,兴国州仍领通山、大冶,同属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康熙三年(1664年)起,兴国州不再领县,属武昌府。雍正元年至十三年(1723-1735),分湖广行省,设置湖北省,县地属湖北省武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改道,改兴国州为兴国县,隶湖北省江汉道。后道废,从属湖北省。三年(1914年),定名阳新县,沿用至今。
1949年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阳新,建立人民政权,隶属大冶专区。

glx13(2015-04-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