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苏扇,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是檀香扇、绢宫扇和折扇。均以制作精巧而闻名。
折扇由收则折叠而得名,又因用时需撒开,故又称“撒扇”。扇骨又称骨子,取材以竹为主,又有檀香木、红木、黄杨、紫檀、乌木、鸡翅木、桃丝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贵材料。扇骨柄部的造型俗称头形,式样有大圆头、小圆头、平头、玉兰头、琴、燕尾、葫芦、瓶等,花色繁多,以简朴、古雅为妙品。两旁的扇骨称为大骨,精选细腻、筋少的竹子为原料,经过漂、晒、烤、焙等工序制成。有的加以髹饰,称为漆骨,有菠萝、八宝、推光、槟榔、珊瑚、金星等各种髹饰技法,莹光闪闪,更显得富丽华贵。此外,还有雕漆、浅刻、浮雕、镶嵌金银丝、螺钿等装饰的大骨。
扇骨的长短和多少,则随着使用对象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气候而各不相同。有的为长9寸5分、16根扇骨,即所谓九五、十六;也有长7寸,16根扇骨;长8寸,18根扇骨和一尺二长的。还有特制的舞台用扇,可达二尺多长,称为男舞扇。扇面大多用宣纸裱成。折扇上面是文人雅士题诗作画之处。扇面的制作也很讲究,如宣纸扇面就有开料、刮光、裱糊、上矾、沿边等十多道工序。古代尤其以泥金扇面为人们所推崇,配以名家书画,一把价值竟为千金。
苏州檀香扇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是从折扇演变而来的,一扇在手,香溢四座。开始,它是以30根薄如竹篾的檀香木片作为扇骨,在扇骨上裱糊纸面,后来改为裱糊绢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州的“张卿记”等几家作坊就专门以生产檀香扇著名。现在的苏州檀香扇玲珑纤巧、富贵华丽、芬芳馥郁,经过锯片、组装、锼拉、裱糊、绘画等十多道工序而成,尤其以“四花”(拉花、烫花、绘花、雕花)的装饰手法见长。拉花,即在扇骨上锼拉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使扇面玲珑剔透,轻盈如纱;烫花又称火笔画、烙画,是用特制的火笔在扇骨上烙出深浅浓淡的图画;雕花分浅刻、浮雕、镂雕等,在大骨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或博古等画面;绘花,即在绢面上绘仕女、花鸟等,色彩艳而不俗,富丽大方,有的在泥金扇面上重彩绘画,更是显得华丽富贵,耀目生辉。
苏州绢宫扇的生产历史少说可追溯到宋代,它以竹、木、牙、角、铁丝、丝绸为主要原材料精制而成,扇形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多种形状,扇面以绢为主,绘以山火水、人物、花鸟等国画,有的还书历代名人诗句,既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又有鲜艳明快色彩。产品除内销外,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是苏州檀香扇厂的一个系列产品。
纸团扇在苏州也有一定的历史。它仅以竹和纸为原料,扇面可印广告和宣传画,具有轻便灵巧、价格低廉之优点。然而由于不能折叠起来保存,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纸团扇的产销量不多。
产品种类
绢宫扇
绢宫扇,古名“纨扇”,又名“团扇”。苏州绢宫扇纤丽秀雅,其绢面或书画、或刺绣,别出心裁;其扇柄或雕镂、或彩绘,各尽其巧;其质料或素竹、或湘妃竹、或象牙、或玳瑁,雅而不俗。
折叠扇
折叠扇,又名“聚头扇”,南方习称“折扇”。苏州折扇又称“吴扇”,其扇骨造型艺术丰富多彩,扇头造型达百种之多,主要为圆头、方头、尖头、玉兰头、竹节头等。扇工还运用磨、漆、嵌等技艺,千变万化,极尽巧思。
苏州檀香扇
在绢宫扇与折叠扇的扇面上作画、题诗,是苏州文人的一大爱好。扇面画已独立成为绘画中的一个门类,或绘以鲜艳的牡丹,或绘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题材的诗词,“雅扇”之名名副其实。
檀香扇
檀香扇,是从清末以檀香为骨的折扇演化发展而来的扇种,以檀香木制扇是我国首创。苏州的檀香扇式样变化巧妙,以“拉花”、“烫花”、“画花”构成独特的风格。“拉花”是在扇骨上以手工拉出透空的花纹,譬如“天女散花”,拉有一万五千多只孔眼,给人以玲珑剔透、纤丽华美的感觉。“烫花”,又名“烙画”、“烫画”,不作草稿,以铁笔烙绘“西厢”、“红楼”等故事,棕褐色的图画烫在杏黄色的檀香木上,色调和谐、浑厚古雅。“画花”是用毛笔在绢制扇面上勾勒设色,画面题材广泛,色彩明快。苏州檀香扇极受海内外人士推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