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90?)字子长,冯翊夏阳(今渭南市韩城)人。西汉时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生于史学世家,远祖在周朝就是太史,父亲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受史学文化熏陶,十多岁便跟随父亲到京城长安学习经史。他向名儒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胸怀大志,学习异常勤奋。为了开阔眼界,收集资料,二十岁后漫游全国各地,到过淮河、长江一带,赴山阴探访传说中的“禹穴”,去湖南考察九嶷山,随后又去山东、河南。每到一处,就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探寻历史古迹,搜集了大量的遗闻轶事和珍贵史料,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他的学识。武帝元狩、元鼎年间担任了郎中。三十六岁时,跟随汉武到泰山去封禅。这次祭天是汉武帝时最隆重庄严的典礼,司马迁的父亲因病未参加,懊恨自己命运不好,心急使疾病加重。临死时嘱咐司马迁:要继承祖先事业。还说自孔子死后四百多年了,没有一部象样的史书,真的担心史籍文化从此断绝。要求司马迁一定要把写史的事搁在心里。司马迁也哭着向父亲表示一定要把长辈传下来的史实写好,绝不敢疏忽。
元鼎六年,司马迁奉命出使巴蜀云南,视察和安抚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公元前108年,司马谈去世三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继承了父职。为了实现自己的誓愿,他开始在皇家金匮石室博览、研读史馆所藏图书,同时整理史料。他付出艰辛的劳动,从大堆杂乱的断简残编里,把一桩桩历史事件理出头绪。公元前104年(太和元年),他与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修订了初历,并开始了《史记》这部书的撰写。可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巨大的不幸落在他身上。因替李陵投降凶奴事件辩解,触动了汉武帝的怒鳞,他被送进监狱,并判了死刑。以后经各方努力判为腐刑(宫刑)。司马迁面对这种人格侮辱,本想一死了之。但觉得这样的死轻于鸿毛,要留着生命,完成《史记》这一崇高的使命。太始元年(公无前96)被释放出狱,复任太史令。他忍受着精神痛苦和肉体摧残,顽强地写作。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基本完稿。当时书名为《太史公》、《太史公书》后来人称《史记》。这部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开始,经过夏、商、周、秦、汉,直到汉武帝当时,前后计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其中对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历史事件,叙述各栩栩如生。还囊括了历代天文、地理、历法、礼制、音乐、财政、经济、水利等的发展状况,既写了中原地区,又写了边远少数民族状貌,可以说《史记》是总结中国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史记》内容翔实可靠,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我国二十四史都是以它为模式的,因此在史学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学上,司马迁也不愧为伟大的散文家。《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开山作,记人、叙事、运用语言,都达到了空前的同度。西汉以后,历代作家没有不受《史记》影响的。他写的《史记》,完成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而且超出了他的想象。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史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