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的“四颗明珠”之一的江苏南大门——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江苏昆山市西南,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西与苏州市吴中区为邻,全镇占地面积90.69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6平方公里。锦溪被五湖三荡环抱,湖水波光粼粼,因一条美似流霞的小河“锦溪”贯穿全镇、支流如网而得名,素有“36座桥,72只窑”之美誉,“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锦溪全镇共有大小湖泊16个,河道238条,细水蜿蜒;水巷两边一座座灰白古石桥,加上远近的石驳、河埠、青瓦、红柱、“美人靠”,“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民居临水而筑,飞檐翘角的粉墙黛瓦掠入湖底,辉映出一幅蛟龙卧于水底的动人水墨画。小镇不仅水路便捷,陆路交通同样很发达,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穿插错落。
据史志记载,南宋孝宗帝赵昚抗击金兵携宠妃陈妃途经此,后陈妃为保护赵昚不幸中箭病死于此,水葬于锦溪五保湖,孝宗因此将锦溪改名陈墓长达800多年,据说几百年来,这水墓无论怎样的汛期大洪、水漫全镇,墓从来没被淹没过,堪称一奇。
锦溪的房屋多为一两层的砖木结构,青瓦屋顶,为了适应温和而湿润的气候,民居一般为天井、后院、穿堂、陪弄,成院落式、堂式的布局结构,房屋大小、高低不同,具有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风格。
锦溪水美,桥多,街奇,巷幽,园静,其美妙非身临其境而不能体会。2000多年的文化史,衍生了若干讲不完的美丽传说。锦溪有着诸多的人文胜迹、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古建筑群、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代表的13家各具特色的民间收藏品博物馆,使锦溪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吸引了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从锦溪镇域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铖、商周牛鼻大陶罐等诸多文物中证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农垦渔牧,是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之一。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地属会稽郡,并有了制砖烧窑的历史。汉代渐趋繁荣,东汉名将马援训马练兵之地为现在的马援庄村。三国、唐代时地属吴郡,五代属苏州,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之地为现在的张家厍村,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晚年也隐居此间,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在锦溪留下“三贤祠”……
志载,南宋绍兴年间金兵入侵,太子赵昚带陈、葛二妃登战船,由杭州赴苏州,抗击金兵,途经锦溪。一场激战中,陈妃为保护赵昚,舍身挡箭,身负重伤,不久病殁,水葬锦溪。赵昚登基做了孝宗皇帝后,难忘陈妃,难忘锦溪,下旨在五保湖畔构筑古莲禅寺,为陈妃护墓诵经。也许是陈妃情动苍天,800多年来,不管有多大的洪水,即使湖岸上的房屋都进了水,陈妃土冢却从来没被淹没,那湖中的孤岛总是矗立在水面上,摇曳着芳草凄凄的情思。因孝宗帝感怀陈妃病殁锦溪,御赐镇名为陈墓,时属军事重镇。1992年10月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锦溪原名。
锦溪,自古又为文人骚客荟翠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元人马致远,以及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