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黄陵工业历史久远。县文馆所收藏的境内出土文物证明远古时代,就有原始手工业生产。新石器时代,始有陶罐、尖底瓶、石锛、石斧等的制作和使用;商周时期,陶鬲、铜斧制品出产;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铜鼎、马衔、车马饰、铜釜等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和铜戈,铜箭头等兵器制作;秦汉时期,较精致的铜钫壶、铜釜、铜镜、铜币、六级瓦等制品的应用较为普遍;唐宋及元、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素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县境内的砖瓦,陶瓷等生产初具规模,同时铁器加工、榨油、纺织,印染酿造等业亦相继出现。
黄陵县煤炭开采业,早在唐、宋、明代就已初具规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剥削制度束缚生产力,因而发展缓慢,煤炭开采始终停留在手工开采阶段。
中华民国期间,黄陵工业较前有所起色,但生产仍戆处于手工劳动状态,少数工业开始有半机械化生产。
民国30年(1941),本区专员余正东提倡纺织运动,督饬各县设立纺织工业,中部县(今黄陵)购置纺织机器架及其它工具,在黄帝庙旁建起一所小型纺织厂,从业22人,日产布匹10余丈,民国31年(1942),中部县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县政府将所置纺织机交其经办,同年又建起造纸厂一个,有工人10名,日产白纸1000多张,很受用户欢迎。同年,县政府通过银行投资,还在黄帝庙东侧建成水磨厂(主要加工面粉),从此,沮河川道水磨应用逐渐普及。
民国32年(1943),第二战区西北制造厂中部(今黄陵)分厂建立,黄陵县始有钢铁与酒精制造业,建有7个工区,1700余名职工,装机100马力。次年,该分厂还在黄陵县龙首乡上翟庄村设立军鞋厂一个。抗日战争胜利后,西北制造厂黄陵分厂迁回山西太原。
民国33年(1944)《黄陵县志》载,民国期间,黄陵县民间有从事木器、石器、陶器、铁器、纺织、酿酒、榨油、漏粉、晒醋、服装、印刷、修理、造纸、挖煤等个体手工业和劳动者达30余户,年总产值3.5万元左右,由于地僻人稀,需求有限,加之交通不畅等,致使黄陵工业生产长期停滞于手工业制作水平上。
1949年前,由于封建剥削制度的存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底子极薄,黄陵经济发展缓慢,据1949年统计,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3.5万元,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3%。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陵工业得到发展。
1950—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政府采取保护工商业政策,将原有私营酿酒作坊,小煤窑等改建成地方国营企业;将个体手工业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组、社,促进工业发展。195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2.52万元,较1949年增长257.76%;从事各类工业生产者(包括小手工业者)近200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