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黄陵剪纸
黄陵县戏剧(曲)艺术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末和清初。当时在陕西、甘肃一带兴起修庙宇祭神灵的风气,黄陵县境内凡有庙宇的地方都建有戏楼,这些庙宇、戏楼,一律砖木结构,飞檐筒瓦、雕梁画栋,非常讲究。凡“龙王庙”、“山神庙”、“娘娘庙”、“关帝庙”、“文庙”等每年定期有庙会,过庙会时必然要唱3天4夜大戏。这样年深月久,相约成俗,一直流传下来。黄陵县典型的戏剧庙会有:农历(以下同)二月十五日县城庙会,三月三日店头街庙会,三月初六隆坊街庙会,三月初十太贤村庙会,三月十八日上官村庙会,三月二十二日田庄街庙会,三月二十六日土桥子庙会。还有“长寿山”、“老爷山”、“忠义山”、“晋公庙”、“普乐寺”、“栳栳寺”等处不定期的庙会,都要演戏祭神。这些戏剧演出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联系在一起,每逢遇庙会唱戏时,周围数十里地的群众拖儿带女全家出动。既向神灵烧香献供,又看戏观光,以饱眼福。即使一些交通不便的小山村。也修建有各种名堂的小型庙宇,群众为了表示善心诚意,唱不起大戏时,也要设法唱上3天4夜“皮影戏”、“线胡戏”或“木偶戏”。
黄陵县群众习惯把首场演出称为“挂灯”,把末场演出称为“落台戏”。每次庙会祭神,各家各户都自觉捐钱,多少不限,群众俗称给神上“随心布施”。各家各户还要按男性(男丁)给戏班子艺人管饭。[1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