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人的生产习俗

家乡区县: 湖北省红安县

      播种 浸谷种时,农户以少许谷粒浸水平铺碟内,置神龛上或灶神前,祈求神灵管好种子,保佑丰收,同时便于观察种谷出芽状况。农业合作化时,此习消失。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有所恢复。

      开始扯秧叫“ 开秧门”,有吃肉喝酒及祝祷之习。至今部分农民在开始扯秧时,仍买肉加菜吃一餐,称“杠脚肚子”(即滋补以加劲)。

      插秧农户均互助,一般不待饭,只送食物至田边“过中(午)”、“过下(午)”,须还工,有“拜年酒,盅换盅;栽秧工,工换工”之说。缺劳力农户,常一次请若干人整田插秧,名“打晚工”,须待酒饭,可不还工(车水、收割等农活亦如此)。农业合作化时,插秧农户自家送食物“过中”、“过下”。

      插秧时喜“撵笼”,插得快的将插得慢的围在田中,胜者笑呼“掏乌龟”。被围者称“立笼”,常脸红。此习延续至今。

      耕耘 农田用水,规矩多,常引起纠纷或械斗。主要规矩有:一是每块田地按固定塘堰供水,不得任意到其他塘堰放水灌溉;二是幼苗期遇天旱,塘中存水不多时,相同苗田用水,从上到下,“上滚下沥”(上边田满田跑水后,敞开田缺让余水沥到下边田,直到水完为止三是禾苗含苞后,遇天旱,塘中存水不多,则“救苞不救扁草’’(即不论上下田顺序,先救含苞孕穗苗田);四是在他人田过水,不许起沟(即挖沟),不许折水(减少田中原有水量)。农业合作化时,用水由生产队决定。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旧规恢复。

      县北薅秧时喜唱山歌,常一人领唱,众人接唱句尾2字。如“樱桃好吃树难栽,馍馍好吃磨难捱,白饭好吃田难种……”其中的“难栽”、“难捱”、“难种”由众人接声齐唱。

      收获 县南流行“吃新节”。这天,农户自田中抽回3根尚未成熟的新谷穗插神龛上,报告神灵和祖先“丰收在”。(参见岁时习俗)

      个体生产时,农忙季节谁要用稻场,常于前晚在场上留一扫帚或用石头压一草把,或洒少许粮食,以示有人占用。

      脱粒或晒粮时遇雨,在场者和近邻常主动协助抢收。邻近亲友因故未参加时,有的还事后登门致歉。农业合作化时,按参加者的劳动时间或数量记工分。

      饲养 黄安农家,以饲养牛、猪、鸡为主,鸭、羊次之,鹅较少。饲牛为耕田,根据家境情况单喂或伙喂。农家重养猪,誉之为“零钱拨整钱”的好办法。部分人家养猪以自食,可向屠户常年赊肉,猪肥时屠户赶去宰杀,可不给现钱,结账后付给余款,也有存下来以后再称肉的。

      逢年过节,卖猪或宰猪要在灶前敬神,还要把套猪的绳子解回,在灶房门边“呼唤”猪儿3声,以预兆家畜不脱手,养猪发旺。喂鸡以食蛋、肉或售作家庭零用。旧时,农户多靠鸡蛋换盐、火柴和煤油等。居家喂鸭的不多,但有放群鸭的,离家野宿,周游稻田、水面,以野食为主。县北多山地,有养羊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农家饲养家畜的习惯相同,养猪成为家庭主要副业,屠户卖肉再不赊账。

      每年春季,有鱼贩用具弹性的加长扁担挑着竹编纸糊上过油的鱼篓,四乡游售从阳逻贩来的鱼秧(鱼苗)。农家以村、房头、户所辖水塘,买鱼苗(多为鲢、鳙)放养。逢年节,请网匠捞鱼,也有用小网自捕的,按股份分配。如某户有婚丧等用度,也可在征得管理者同意后,少量捕购。网匠报酬,按实际捞鱼的重量提成,一般为二八分成,客二主八。捞得的鲐、鲤、鳜、青等“野鱼”,归网匠所有。

网络营销看天下(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