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确保我县在2016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县统计局结合《织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多渠道收集数据,截止目前基本完成2014上半年全面小康统计监测任务,现就2014上半年我县全面小康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一、统计监测情况
本监测统计范围为:全省统一标准对县级层面进行统计监测;从2014上半年开始到2016年的四年时间实行每半年监测报告一次。按照贵康发【2014上半】4号文件要求,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大方面25大项指标,涉及60项单指标225个数据收集指标。且根据各个层面专家的科学测算,综合合理分配了六大方面的权重,付诸全省88个县(县、区)组织测算。
二、统计监测结果
按照贵州省统计监测方案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县级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大方面25大项、60小项、225个具体指标的全面监测:2014上半年我县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88.95%。比2012年提升6.95个百分点,距离90%的全面小康目标仅差1.05个百分点,其数据监测呈现如下不同的走势:
1、占29%权重的经济发展方面实现程度达到81.32%,比上年提升8.52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方面共监测七个指标,分别由人均GDP、科技进步贡献率、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发展指数、城镇化率、就业水平指数、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等指标构成,其权重分配分别为8%、3%、3%、3%、3%、4%、5%;其实现程度分别达到人均GDP指数为79.23%、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01%、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数为88.78%、农业发展指数为99.58%、城镇化率指数为92.84%、就业水平指数为88.11%、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指数为77.47%;分别比上年提升了13.23个、8.11个、-0.32个、2.01个、6.24个、17.68个、4.23个百分点。
2、社会和谐方面的实现程度已达到94.26%,比上年提升4.66个百分点。从城乡居民收入比、贫困乡镇发生率、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民族团结和睦指数四方面反映的织金社会和谐程度,离目标值仅差5.7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1元,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0,落在3:1的标准区间内;加之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近百分之百实现目标,达99.55%,民族团结和睦指数达到95%实现程度,仅除有3个乡镇还未脱贫的制约因素外,整个社会和谐指数实现程度已达94.26%。
3、生活质量方面,其实现程度达到93.37%,比上年提升了11.17个百分点。用于反映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从上年的44%下降到2014上半年的41.5%,离标准值40%尚差1.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达到了96.39%,比上年提升5.49个百分点;另外住房面积指数、居民出行便捷指数、医疗卫生发展指数的实现程度都分别达到了80.71%、72.1%、100%;分别比上年提升6.01个、18.82个、16.65个百分点。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环境方面,2014上半年的实现程度分别达到82.95%、89.97%和97.68%;距离小康程度分别尚差17.05个、10.03个和2.32个百分点。三大方面的监测中,民主法治比上年提升6.35个百分点,文化教育指数比2012年提升了7.97百分点,环境质量因素影响导致资源环境指数同比下降了0.72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从全省统一口径的指标体系监测中,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大板块,实现程度均超80%以上的有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和文化教育三大板块,分别只有81.32%、82.95%和89.97%;实现程度90%以上的有社会和谐、生活质量、资源环境三大板块,分别达到94.38%、93.37%、97.68%。可见整体发展不平衡,实现程度最低和最高间相差了16.36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低的反映出来的问题肯定多,实现程度相对较高的也有不容忽视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方面。突出表现的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镇人口转移力度不够、科技投入有限,导致城镇化率不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极低,人均GDP在不考虑可比价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仅为79.23%。文化教育方面。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偏低,只达到67.85%与标准值90%还差22.15个百分点,导致整个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指数只达到84.94。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方面。表现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还处在从脱离温饱型向富裕型过渡最终向小康型的迈进阶段(恩格尔系数为41.5);农村还有19.18%农村危房急需改造、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人口人均拥有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面积仅为8.23平方米;45%的行政村通村公路需硬化。民主法治方面。城乡社区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完善率仅为62.00%,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仅为80.52%,离小康标准值分别还差28个、19.48百分点。资源环境方面。11.09%的农村人口饮水还处于不安全状态;乡镇城镇污水还没有完全集中处理;59.56%的城乡生活垃圾需无害化处理。
四、展望与思考
小康进程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大板块中,实现80%以上3个、90%以上3个,各占二分之一的比例。可见80%以上的三大板块需加大工作力度,克服困难,可望能够实现;90%以上的两大板块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实现。
1、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加快经济发展。坚持以生态低碳循环的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企业培育“322”工程,新引进落户企业30家以上,投产20家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0亿元。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到2016年,发展1000家微型企业,200家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0家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0%以上的目标抓好抓落实。特别是做好现有规模工业企业的复产达产工作,切实提供在建、新建高附加值白酒企业的政策支持,解决企业生产困难,使其占工业增加值31%的白酒企业能够步入正轨。
2、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围绕“十百千”工程,加快特色产业带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强化农业基地建设,加大石斛产业扶持力度,重点解决种苗问题,大力实施石斛“上山”、“进棚”,大面积种植石斛、增加药材产量;培育笋材两用竹基地、发展规模养殖,促进林农增收;建设美丽乡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织金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推进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是广大农民群众最期盼、最普遍的民生需求,按照建设“四河四带”的要求,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抓好六项行动。推进“小康路”建设,引入县场主体发展交通。完成200公里通村公路油化工程、新增农村客运班线13条,85%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客运通车,提高居民出行便捷指数。推进“小康水”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小康房”建设,全力以赴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小康电”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解决电力自供区问题。推进“小康讯”建设,实施农村数字广播电视延伸覆盖工程。推进“小康寨”建设,围绕景区、高速路、干线公路沿线,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引导农民参与第三产业。提高城镇就业率,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民生。一是加快推进9镇3办的城镇扩容,完善城镇功能;大力招商引资企业入驻园区,吸纳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务工,推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带动一方农民就地就业,加速农村人口以及外来人口的城镇就业转移,提高常住人口总量,从而提高城镇化率。二是积极稳妥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升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人口城镇保障性住房面积;按照美丽乡村小康路建设要求硬化进村公路和客运车头下移;集中提升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从而提升住房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切实改善民生。
3、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贵州省“9 3”教育改革,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和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控制中小学辍学率;二是降低规模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减少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从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和科技经费投入、提升现有人才干部队伍学历和引进、留住、用好人才等方面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从而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培育壮大人才队伍的目的。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媒体。 强化宣传发动知晓面,让人民群积极支持配合县委政府这一中心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全面小康的认知感和满意度,努力形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良好氛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