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策划“边界行”第八站来到大冶灵乡镇毛铺村、西畈李村。毛铺村的风光让人沉醉,一路上,从车窗可以看见一边是条波光粼粼的排洪港,一边是片碧油油的庄稼。排洪港上水草丰美,成群的鸭鹅在水面追逐嬉戏;庄稼地里稻谷压弯了稻穗,几头大水牛在田埂边悠闲地吃着青草。 遥望远处,在青色的天幕下,一座座延绵起伏的山峦,由近及远,山的颜色从浓墨渐渐变成淡灰色,若隐若现,恰似一幅淡墨山水画,美不胜收。 村庄坐落山顶 云雾缭绕似仙境
大自然赋予灵乡的美景浑然天成,令人目不暇接。在毛铺村村长刘先兵的带领下,采访组一行从毛铺山底下出发,沿着盘山水泥村道向山顶出发。这条硬化水泥村道只到2008年才正式修好。 40分钟车程,茫茫山野中不见一个行人。车越行越高,空气也越来越清新。站在半山腰上,山下的风光一览无余,远处的山峦、沟壑、田野以及河流,在空旷的天空下或明或暗,竞相奔涌到眼前来。 山道上,几十头大黄牛在路边悠闲散步、吃草,见到汽车驶来,竟然视若罔闻,不避不让。让人见识到了,山顶上的牛群竟然也似这般不食人间烟火。绵绵细雨,在这时落下。山风吹来,成片的竹林响起阵阵“松涛声”,林中农家炊烟袅袅,山上阡陌纵横交错,牛羊归来,恍若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午后雨中,山中突然升腾起一层淡淡暮霭,笼罩着山上的村庄,飘忽不定,似真似幻,恍若仙境。
土坯搭建农舍 雕花木床若古代
由于养牛的缘故,快到村庄时,山道上牛粪多起来,在山林中依稀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老房子的身影。循着乡野的牛粪气息,我们走进了山顶上的农舍人家。山上分布着毛铺村7个自然湾,住着900名村民。 “我们这里的房子很多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绝大部分都是土坯房。”在村民刘先文的旧房子里,他的话似乎也隔着几十年的时光,从遥远的过去传过来。“村里很多人都比较穷,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收入不高,在外面买不起房子,过年回家只能住在老房子里。” 刘先文的房子只有两间,大白天,走进房子却是一片漆黑,只能借着微弱的灯光,看到屋里摆放着一张雕花的老式木床——占据了大约一半的空间,另一间是有着一个老式灶台的厨房。 隔壁住着一位71岁的孤寡老人刘老头,至今未婚。一进门,便看见一屋子的木材,地上两块砖一口锅就是厨房,再往里走,里间内刘老头正在看电视,电视的屏幕一闪一闪,图像几乎变形,仅占有整个荧屏的1/3,“可以看的,看得还清楚。”老人笑着说道。 电视的光亮照在他身上,留下一个孤单的影子。“村子里做一个房子不容易,路太远了,仅仅从山底下运材料上来,运费就比山底下多出3万块,何况村民们都是打工的”。刘先兵说,村子里很难看到新式的楼房,留守在家的人常年受到野猪的侵扰,庄稼已经种得很少,村民的口粮也需从山下买回来。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这里的生活也不赖
山上的时光悠闲散漫,常常让村民觉得无拘无束,似乎时间也比山下变得缓慢许多,有句话叫“山上一天,地上一年”。 要是没有事,人们一般不会下山。记者赶到时,村民们正聚集在一户农家,悠闲地打着字牌、扑克。在另一户农家,几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专心地打着陀螺,欢笑声在屋檐上回荡。 孩子们生活在单纯的环境里,学习认真专心,一个村庄里的大学生大约30到40人。“我们这里有外面孩子们享受不到的快乐,小伙伴们可以爬树,采野果,打山鸡,抓野兔……山里的孩子是自由奔放的,山里的童年是最幸福快乐的”。村里的大学生小南笑着告诉记者。 孩子们有他们的欢乐,大人们有自己的淳朴。一户困难村民的房子垮塌了,他们的父亲刚刚去世,乡亲们一起到他家义务帮忙,现在房子差不多盖好了。过年了,山顶上的年味是最浓的,全村的人都回来了,人们还会表演舞龙舞狮传统节目。
吃苦耐劳 多经营小本生意
离开毛铺村,采访组一行又来到灵乡镇西畈李村,该村位于灵乡镇西南部,距镇区15公里,市区40公里,东与张河村交界,南与金牛镇小泉村、咸宁市咸安区高铺村交界,西与金牛镇竹山胡铁村交界,北与金牛镇袁铺村交界。 据西畈李村支部书记李学林介绍,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湾,428户,总人口1829人。“现在村里70%的人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李学林说,他们一般集中在广东、深圳和浙江等地,从事各行各业,而做早餐小本生意的特别多。“他们一般在工厂或者人多的地方做,做得好的一年能赚个十几万元,做的一般的也可以赚到六、七万元。” 西畈李村村民常年靠外出打工,在外面勤奋和吃苦难耐的精神,赚到钱后回到老家盖新房。采访时,记者在该村看到,处处建起小别墅。 今年60岁的村民李师傅说,他儿子和媳妇都到广东去打工了,每年能赚个几万元,虽然赚的不是很多,但家庭生活还过得去。“儿子每年春节、清明的时候都回来一下,回来后又外出打工。”
共同致富 土地承包种粮大户
西畈李村境内总面积1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657亩,山场面积12853亩,水面120亩。李学林说,村里大部分土地流转后,承包给种粮大户和养殖大户了。500亩承包给一个外地种植大户种玉米,800亩承包给种植大户种小麦水稻,本村村民承包了100亩水田养殖泥鳅。 在大冶灵乡西畈李村有大片的玉米地,绿油油的玉米杆里包裹着一个个的玉米,长势喜人。这是该村承包给种植大户范庚臣的,他种植玉米几乎实现了机械化。“想种好玉米,种子要优。”范庚臣说,湖北的气候不适合种植玉米,他引进的是河北产量最稳定、最适应气候和土壤能力的种子,该种子产量较为稳定,出苗率也高。 承包了100亩土地的李友林是西畈李村的村民,他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泥鳅养殖创业能手,提起他,附近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他通过返乡创业发展泥鳅养殖,不仅创造了财富,还成立了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村民,带领村民走上了养殖泥鳅的致富道路。 李学林说,好多人外出务工或者经商,家里土地都没有人来种植,导致了大面积的荒地。承包给种粮大户后,不仅土地得到了利用,村民还能拿到土地承包出去的费用。
纷纷下山 城区买房奔小康
西畈李村有13个村民小组,这其中有4个小组的村民还住在山里,有4个小组通了水泥路,还有一个小组暂未通水泥路,这4个小组共有600余人。“大部分人都搬到山下来了,在灵乡、大冶和黄石等地买了房子。”李学平说,不过,还是有部分村民没有搬下来,他们也没在山上住,都外出务工去了。“剩下来的都是一些老人,有些老人不愿意下来住,还是习惯在山上住。” 李学林表示,住在山上的村民,日子过得还比较艰苦。“一般都是一个月下来一趟,下来的时候都是购买各种生活日用品等物资。” “住在山里的村民,出去买东西,更喜欢去金牛镇,因为这里离金牛近些。”李学林说,一些老人下山都是走下来的。“每次走下来都要2个小时,走到山脚下后搭车去金牛,买些生活必需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