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本人一样,中国人最突出的性格也是敏感。
对内的敏感使人获得了一定的自知之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制幼稚、自大等劣根性,而对外的敏感使其获得了一定的知人之智,许多中上、中中阶层的人对他人心理的洞察能力要远比近代西方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强得多。敏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或者说民智的觉醒开化,其他方面具体表现就是情感细腻丰富。
如果没有超越或者达到这个人那种程度的敏感就无法真正体会到这个人的敏感,拓展开来说,如果没有超越或者达到一个人思想,也就是无法理解这个人。
“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钝感力”是为了应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遇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当知道自己是如此认真敏感时,钝感力便触发了,使自己有了顽强的意志。东亚民族拥有世界上最坚毅的性格,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坚忍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钝感力听上去会给人非常负面的感觉,但可以将它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它试图传达出不因为眼光浅短而喜忧、保持信念往前走的重要性。
凡是都是相对的,利弊共存的。虽然我们的敏感产生了一定的“自知之明、知人之智”等正面性影响,但因为中间阶层的“强者意识”思想仍存在相当的局限性,因此也出现了一定的负面性影响。
想起上次美国一个幼儿节目,被问及如何偿还大量中国债,美国小孩说杀光中国人。引起了全美华人的极度声讨。
日本画家牧野芳雄极端重视名誉,以及某些武士因为被指出身上有虱子而恼羞成怒杀人,这些都属于过度敏感。深刻体现了“菊花与刀”的性格。
另外像许多日本人在群体活动时,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如建议去哪里玩时,都会加句“如果可以的话、如果不麻烦的话”之类的前缀,希望自己的建议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为什么日本尚礼,正是因为带人接物容易引起敏感。本尼迪克特所说的“美国人不应当因日本人尚礼而低估他们对诽谤的敏感。美国人随便评论他人。我们很难理解,日本人对轻微的批评也当作大事。”
中国人也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几千年的气候环境决定的。当然这种性格带来更多的上进,中日韩民众正是靠着这种敏感不断的奋进、up、燃烧自己!
一个词“敏感”,解释了东亚文化的一切,精神分裂似的情感,“菊花与刀”,情绪不是极度狂欢就是极度低沉,看待事物态度很极端,要么全部承认,要么全部否定,要么爱,要么恨,难以自控。
因为钝感,所以我们宅,不爱交际,害怕交际,喜欢熟人圈,热衷小团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