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秀之城通城县

家乡区县: 湖北省赤壁市

通城县别称银邑,汉为下隽县地,故简称隽,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咸宁、岳阳、九江金三角中心交汇点。境内有杭瑞高速、武深高速、106国道、岳九铁路交叉过境;著名景点有"华中第一瀑"--白水岩瀑布,"江南药库"之称的药姑山,"道教第二十五洞天"的黄龙山,绝美九宫山,道家黄袍山等。素有"茶叶之乡"、"牲猪之乡"、"建筑之乡"、"云母之乡"、"砂布王国"、"天然药库"、"鄂南明珠"等美誉的通城县。位于幕阜山北麓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县名源于"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之意。三省通衢的隽邑大地上,承载和孕育着四十万勤劳、睿智、朴实、善良的隽水儿女。因母亲河、隽水河穿城而过得名的隽水镇是通城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中心。

历史沿革

通城县,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隽县,故简称“隽”。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隶之。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夏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通城镇。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元属武昌路,明、清属武昌府。民国21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通城解放后,属湖北省大冶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乃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今属咸宁市。

资源特产

1、通城猪

【产地及环境】 通城猪产区在湖北幕阜山低山丘陵地区,中心产区在通城县。产区多为沙壤土,江南多为红壤和黄壤,属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左右,冬夏温差较大。农作物一年二至三熟,以水稻为主,旱作物有薯类、大麦、小麦,大豆、花生、油菜、高粱、玉米、棉花等。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粮食加工、制粉、酿造业发达,农副产品充足,四季青料和野草丰茂,为发展养猪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地理分布】 通城猪分布于崇阳、蒲圻、通山、咸宁、武昌、鄂城、大冶等县。

【品种特征】 通城猪猪头短宽,额部皱纹多呈菱形,皱纹粗深者称“狮子头”,头长直额纹浅细者称“万字头”或“油嘴筒”;耳中等大、下垂。背腰多稍凹,四肢较结实,但常年圈养者多见卧系叉蹄。毛色为“两头乌,中间白”,即头、颈和臀、尾为黑色,黑白交界处有2~3厘米宽的黑皮着生白毛,称“晕带”,躯干、四肢为白色,额上有一小撮白毛,称“笔苞花”或“白星”,有的白毛延至鼻端称“破头花”,有的尾尖有白毛,少数猪躯干上有一、二块不定型的黑斑,称“腰花”或“点花猪”,头尾黑毛区较小,黑色区常以两额角为中心联于头顶,称“点头墨尾”。乳头数一般6~7对。

【品种性能】 通城猪成年公猪体重97.01±5.64公斤,体长122.45±2.10厘米,胸围107.30±2.17厘米,体高68.71±1.16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94.38±5.05公斤,120.00±0.35厘米,107.69±0.36厘米,60.96±0.18厘米。通城猪具有早熟易肥、骨细、瘦肉率较高、肉质细嫩等特点。但腿臀不够丰满

旅游资源

通城银山又名锡山,距县城2.5公里主峰海拔471米,其北峰名九宫,今县城隽水镇即唐代因山得名的锡山市。旧时有“锡山八景”:瑞庆峰、映天池、积翠岩、金轮岭、邀月台、钟秀泉、碧澜溪、栖霞石。登银山面北,可鸟瞰县城拨地雄距。 登上银山顶点,北瞰县城楼台栉比,公路如带,全城景色尽收眼底。隽水清泓莹澈傍水流淌,南眺黄龙山叠翠,而或雾动山摇,颇似人间仙境;山中秀木葱葱,芬草萋萋,驻妩媚春色,增山野风雅,岩石峭立,千姿百态,喷金轮欲出,遣金鸡鹤立,岫壑纵横,悬云浮生,碧澜清泉,潺潺不调,映翠竹干竿,泛红莲一溪,印天池清,濡蓝染黛,天地近咫尺,千峰在一图。

 

景亦添花(2015-04-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