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学乐美惠百姓,四在农家展新颜。以“富学乐美”为载体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有效途径。盘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四好一新”(即:培育好产业、营造好乡风、打造好环境、建设好队伍、造就新型农民)为抓手,在17个乡镇60个村20004户农户中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不断强化富的措施、丰富学的内容、创造乐的条件、改善美的环境,盘县的广大农村正发生着喜人的变化。今年1至8月,全县共在创建点实施特色种植10万亩,特色养殖项目20个;房屋改造完成16000户;硬化主干道12万平方米;硬化村寨串户路及庭院30万平方米;建农村书屋60个、农民文化家园33个、文化广场33个;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4 个和全民健身工程25套;完成6900套村村通工程建设;12个村开通了数字有线电视;组建农村文艺队伍113个;建垃圾池131个。在创建中,涌现出平关镇石脑村和胜境村、红果镇舍勒村、西冲镇小河村、刘官镇小屯村、滑石乡岩脚村、淤泥乡麻郎垤村等一批典型示范村。
一、加强领导合力推
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后,县委、县政府把“四在农家”创建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迅速启动各项创建工作,成立“四在农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富、学、乐、美”四个办公室根据《实施意见》,在市直挂钩帮扶单位的具体指导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进一步量化、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县委、县政府统揽全局,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资金筹措,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统一奖励标准;各办公室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协同,主动作为,咬住目标不放松;机关各部门把“四在农家”作为共同任务,主动靠上去,深进去,沉下去,帮到位。全县在“四在农家”创建工作中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奋发有为”的良好格局和强大合力。
二、因地制宜深化抓
在“四在农家”创建工作中,盘县在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或依托区位优势、或依托项目建设、或借助田园风光、或借助民族风情,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在着力打造“盘县特色”上下功夫,努力丰富和深化“四在农家”建设,进一步构建和谐农村。
(一)发展产业促致富。一是强化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村民收入不仅仅是要选好项目,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此,盘县以“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为契机,以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信息畅通为重点,切实加强创建点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夯实致富的基石。县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推进整村扶贫开发。二是建立投入机制,推行工业反哺农业。作为一个工业强县,盘县“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为此,盘县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来建设农村。出台和谐矿区建设“1 11”文件,实施采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要求、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引导、支持地方涉煤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激发农村活力,让老百姓在支持矿区建设中得到实惠,促进和谐矿区建设。三是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农业转型。通过招商引资加速资金、技术向农村流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滑石乡岩脚村借集科技示范、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盘县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东风,加快土地流转进程,让农民成为“自己土地上的工人”,以着力发展“园区务工经济”、创办农家乐等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刘官镇小屯村紧紧抓住贵州花卉世界博览中心建设这一契机,积极实施近1200亩的花卉种植,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今年以来,全县共招商引资农业产业项目19个,总投资24.1亿元。四是拓展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创业。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引导和扶持,通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大力发展马铃薯、蔬菜、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实施规模化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企业 协会 农户”、“协会 基地 超市”等模式,做好产销对接,实现产业带富、增收。平关镇积极探索“产业促增收、模式保利益”的发展之路,采取“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红提、葛根等特色种植。大山深处的淤泥乡岩博村村支两委带领村民创办肉牛养殖场、小鸡孵化厂、藏龙山庄、砖厂、酒厂、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春雨养殖场、兴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依托境内煤矿多的优势,发展运输业和餐饮业等,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还把岩博村建设成全乡的富裕村,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西冲镇小河村立足于连接新老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家乐”及加工炒米、水豆豉、糟辣椒等农副产品等城郊经济,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淤泥乡彝乡风情街依托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旅游、餐饮、服饰等第三产业,切实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年以来,全县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07个。五是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增值增收。与招商引资相结合,采取鼓励民资投入、能人带动、集资入股等方式,积极鼓励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增值增收。信友公司、红果农副产品批发公司、裕龙种业、玉祥风味食品公司等10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通过培育和实施不同特点的项目,既为当地群众带来稳定持续的经济收入,也为“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示范带正逐步形成。
(二)创造条件促进学。为造就观念新、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盘县着力在“三个提高”(即: 加强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多种形式的知识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致富创业本领和能力;加强现代经营管理教育,改变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市场经济意识。)上下功夫。通过举办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在创建工地,在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技能等培训方式,提高村民的素质;建设和利用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家园、广播、电视、黑板报、橱窗、农民技术学校、远程教育、文化图书室等学习平台,广泛开展学文化知识,学政策法律,学农业技术,学做工技能,学民间手艺和各种评比活动,拓展和丰富村民的知识面;涌现出一批“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诚信农民”、“信用村镇”、“五好家庭”、“致富能手”,让村民在相互学习中提升素质,从而推动家庭幸福、邻里和睦、农村和谐。今年1至8月,全县共举办各种学习培训163次,培训人数达4万余人,制作发放“四在农家”宣传册5万余份,发放“四在农家”荣誉牌420户。
(三)打造平台营造乐。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村村通”、“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民文化家园”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条件;大力开展“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活动,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最基本的文化服务;挖掘和整理多彩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与此同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组班子队伍、党员队伍、治安护寨队伍、村民议事队伍、农民文艺队伍建设,拓展村民自治的广度和深度,扎实推进“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村民民主管理进程,为营造乡风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特色展现美。环境优美是“四在农家”的题中之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县强力推进农村生活环境卫生改善工程,有序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大力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通过加强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圈等工作,加大村庄道路硬化、庭院硬化、亮灯工程和小广场建设力度,实现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六化”靓丽村寨目标,提升“美”的品味。各创建点在房屋建设上结合当地实际,统一规划设计,既协调发展,又突出自身特点,呈现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新亮点。
三、结合实际重创新
一是探索投入机制,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盘县不断摸索,大胆创新,初步建立了“财政补助、单位帮助、社会资助、群众自助”的投入机制。今年全县启动的2万余户“四在农家”创建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二是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将原来多个部门各自实施的门类不同、要求不同、用途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不同的项目和资金统一到“四在农家”这个平台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确保资金发挥实效。三是打造诚信体系,在诚信村寨的建设上,结合诚信农民体系建设,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农民改(建)房提供贷款,采取农户联户担保(10户)承贷承还、政府对农户贷款进行3年贴息的方式进行操作。截止7月底,累计发放“四在农家”贷款3000多万元,惠及1809户。四是引导土地流转,在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上,通过承包、转让、参股等方式,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五是突出民族特色,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上,注重保护与传承,突出当地特色。在建设过程中,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自然村寨,只能按照当地风格和文化来完善和打造,不搞一刀切。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淤泥乡麻郎垤村是一个彝族同胞聚居的村,在房屋改造、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充分体现彝族文化元素,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六是注重古朴自然,在建设风格的把握上,注重与本土文化和自然风光相协调。滑石乡在房屋改造过程中,结合群众意愿和滑石乡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的整体布局,按“黄墙、红瓦、白脊”的格调建房屋,与绿树碧水蓝天相映成辉,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卷;妥乐村民居改造注重与景区开发建设相协调,大力加强排水设施等基础建设,采用传统的灰瓦民居风格,保持人在树下、人树相依的古朴魅力。六是强化综合统筹,与城镇化建设结合。对生存环境差、发展条件差,受地质灾害威胁,受矿山采动影响和因规划产业园区、兴修水利等大项目建设影响的农村群众,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四、塑造典型作引领
在“四在农家”建设中,盘县重点抓了红果舍勒、滑石岩脚、刘官小屯、西冲小河、淤泥麻郎垤、平关石脑和胜境等示范村寨的建设和亮点打造,以点带面,全面推开。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实践创造,相继涌现出了“城郊发展型”的小河村、“民族魅力型”的麻郎垤村、“产业带动型”的岩脚村、“转型发展型”的小屯村、“小城镇牵引型”的淤泥村、“自主创业型”的岩博村、“省际开放型”的石脑村等新农村的亮点和看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